脊膜膨出手术成功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一场ldquo不明原因发热rdq
TUhjnbcbe - 2022/3/8 14:17:00

距离我写完《一场“不明原因发热”引发的疑难杂症是如何确诊和治疗的——医院感染科高效诊疗之实录》,在“大国医者”公号推送上线后,时间已经过去四个月时间了。这篇讲述陪同母亲看病的1.4万字的文章,阅读量竟然高达3.8万人,成为“大国医者”公号阅读量最高的一篇文章,实在出乎我的意料。从后台超高的点击率来看,许多人还不止看了一遍。后台数据还告诉我,70%的阅读者都是年过花甲的老年人。

在这期间,许多认识我的人,不止一次地殷切询问:你母亲的病痊愈了吗?有的朋友还希望我再写续篇,有的朋友甚至建议我在公号上开展“医导”咨询服务,特别是帮助病家解读国际医疗权威对某一种疾病的最新“治疗指南”。

一篇“诊疗实录”的超长篇幅文章,为什么会受到如此欢迎?我想,原因可能就是随着人的寿命延长,绝大多数老年人都是处于“带病生存”的状态,懂得一些医疗知识,学会如何去选择正确看病,是人生无法回避的最后挑战。

于是,我的这个“续篇”就是根据母亲出院后,自己继续陪同她求医看病的切身体会写来的,希望能对老年长辈们有所启迪。

母亲出院后,看病在继续

首先,不得不说医院感染科胡必杰主任及其团队的眼光超准。

年10月16日,母亲的各个炎症指标,虽然已经回落,趋于稳定,但关键性的几个感染指标还没有全部恢复正常。腰椎加强核磁共振也显示,腰椎炎症尚未获得“实质性改善”。为了让母亲有个更好的养病环境,医院同意她出院,回家慢慢养息。

母亲所患疾病,是腰椎部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这种病菌具有抗生素耐药性高和治疗周期长两大治疗难点。出院前,感染科胡主任嘱咐我们:要密切随访半年时间,不能有丝毫放松,并配了一个月的药物给我们。

住院部最多只能给病人配一个月的药。超过一个月,患者就要去感染科门诊,采取“挂床”的办法配药。所谓的“挂床”,就是门诊患者去住院部配药,但却不占用住院部的病床。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口服的抗生素“利奈唑胺”的开方权限,超出了门诊医生的授权范畴,门诊医生无权开此药。患者须先完成必要的验血和影像检测后,通过住院部的药库审核,再由住院部的医生审核配发才行。

出院三个月来,母亲的病情确实没有反复,更没有发烧。出院第一个月,母亲还时常抱怨腰部有些疼痛;第二月开始,腰部的不适就明显降低了。但我不敢大意,还是遵照医嘱,每个医院验血,做加强型核磁检查,然后再到住院部去配药。

年11月16日,我母亲出院后第一次去感染科复查。验血结果显示:

C反应蛋白指标降为1.9,正常。

血沉降到56,略高于最低限度的40,还有些不正常。

尿液隐血两个加号,不正常。

腰椎核磁检查结果:无明显改善。

腰椎情况的改善与否,是最主要的治疗指标。这份加强型核磁共振的报告是这样写的:

腰椎顺列正常,生理弯曲存在;椎体及小关节骨骨质增生,腰3-4、4-5椎间盘膨出,略压迫硬脊膜囊;腰4、5椎体可见异常信号影,T1WI呈低信号,T2WI抑脂呈高信号,以腰5左侧明显,累及左侧附件,周围软组织增厚,伴信号异常;T2呈稍高信号,左侧腰大肌及髂腰肌受累,信号不均,增强后明显强化;脊髓信号无殊。腰骶部皮下条索状压脂稍高信号。

腰4、5及L5左侧附件炎性病变可能性大,累及左侧腰大肌及髂腰肌,较-10-16片大致相仿,请结合临床并随访。腰3-4、4-5椎间膨出,腰椎退变,腰骶部少许皮下筋膜炎。

医生告诉我们,药力渗透到腰椎,是需要时间的。

治愈曙光出现在出院二个月后

年12月28日,母亲出院后,第二次去感染科复查。验血结果显示:

C反应蛋白降到了0.4,完全正常。

血沉降到了13,正常。

尿液隐血两个加号,不正常。

腰椎核磁共振显示,改善,高信号降低(说明炎症已进一步吸收)。

第二次腰椎加强型核磁共振的报告是这样写的:

腰椎顺列正常,生理弯曲存在,椎体及小关节骨骨质增生,腰3-4、4-5椎间盘膨出,略压迫硬脊膜囊;腰5椎体上缘轻度凹陷,椎体内可见信号异常影,T1WI呈低信号,T2WI抑脂呈高信号,累及腰左侧附件,周围软组织增厚,T2呈稍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脊髓信号无殊;腰骶部皮下条索状压脂稍高信号。

腰5及左侧附件炎性病变,较-11-13片好转,请结合临床并随访;腰3-4、4-5椎间盘轻度膨出,腰椎退变,腰骶部少许皮下筋膜炎。

年12月28日的腰椎加强型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是治疗四个月以来,报告第一次显示有“较之前,改善”的字样。而之前三个月的医学影像摄片报告,都是写着“较之前,无明显改善”。这说明,从8月底发病起,经过4个月的治疗,最艰难的日子已经熬过去了,看到了痊愈的曙光!

我仔细研读了这份报告,能看懂的是:

腰椎4的椎体已无异常,信号也无异常。

腰椎5椎体炎症继续改善,“腰椎盘膨出”变成了“椎体上缘轻度凹陷”,显示炎症的范围和面积都在缩小。

核磁共振效果被造影剂加强后,高信号的地方由“明显增强”变成了“增强后不均匀”,显示炎症进一步被人体吸收,以至于“加强剂”都无法明显显示了。

腰3-4、4-5腰椎盘膨出,降低为轻度膨出。

由于我每个月要带着母亲去感染科复诊,感染科门诊的几个医生,都已认识我们了。门诊医生也很兴奋地对我们说:影像学的表现结果往往滞后,只要感染指标都在改善,就表示药物是有效的。医生的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为了谨慎起见,再次聆听骨科专家的意见

尽管母亲的病情出现了实质性好转,但为了谨慎起见,我还是在年12月,医院骨科的高级专家门诊,想听听他们的意见。

医院的高级专家,都是教授副教授级别的大腕!接诊的高级专家李娟医生看完所有的医学检查报告后,对我说:你母亲的腰椎感染很严重,菌种十分罕见。这个细菌连中文的名字都没有,我们骨科是无法对症治疗的,找感染科治疗是对的!骨科医生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会果断介入,那就是要做腰椎的微创手术了。但是,你母亲的腰椎感染,已经在第一时间被感染科控制住了,这是非常棒的事情!我在骨科见过太多的因为延误治疗或错误治疗,导致腰椎感染扩散,产生了脓肿甚至积液的情况,那是非常严重的,骨科医生必须在此时介入,用手术刀切开患者的腰椎进行清创,然后将抗生素植入,以进一步控制感染的蔓延。好在你母亲的病情还没有走到这一步。

专家就是专家!李副主任医生一番话语,虽然用语浅白,但是切中实际,对病家解释得非常清楚,和我上次看的骨科专家周晓岗副主任医生的看法完全一样,我的一颗心也落了肚。

我继续问李娟医生:根据您的骨科专业判断,如何才能确定临床治愈了?

李医生不假思索地说:这是一个好问题。我们骨科的判断有三点:

患者的感染指标全部正常(包括C反应蛋白和血沉等指标);

患者的腰椎核磁共振报告里的“高信号”全部消失;

患者的腰椎疼痛感完全消失。

我感到,医院骨科医生的专业意见,丝毫不逊于大名鼎鼎的感染科医生。我记下了这番话,日后由此来判断母亲是否完全治愈。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是年了。母亲接受针对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多联抗生素治疗”已经超过12周时间。由于长期服用“霸道”的抗生素,人的精神和胃口都不好,病程也拖得太久,母亲时有烦躁,中途甚至想停止吃药。在这个时候,做子女的鼓励,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新年前后,由于上海的新冠疫情反复起伏,我还一度担心医院会不会再度封门。好在,这样的情况并未发生。看病之路,还得坚持走下去……

80后子女必须面对

父母“带病生存”的严峻现实

自己的切身经历,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做子女的80后,除了自身要挣钱应对生活外,父母逐渐年老后的带病生存,带来的压力也是巨大的,是回避不了的。

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我要陪同母亲去医院复诊随访,还要代母亲去住院部配药,确实让人很疲惫,有时这种高压感甚至超越了母亲生病带来的烦恼。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更是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国老年人的看病艰辛。

且看国家统计局的最新公布的一组数据: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4.2%。

按照国际通行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就意味着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社会;超过20%,进入超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年,我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由于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中国老人虽然长寿,但是大多是带病生存。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在老年人中的占比高达75%,完全失能和部分失能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了万。

如果再细分的话,根据慢病中心全国死因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位居前三位的死亡病因,分别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这三种疾病占到老年人死亡的70%以上。

哺育我们成长的父母,就在这个庞大的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群体中,他们正在经历着晚年病痛的折磨。

再来看另外一组数据:

患有基础性疾病,需长期服药的患者,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高血压患者高达58.3%,糖尿病患者高达19.4%,慢阻肺患者高达21.2%,骨质疏松患者高达32%。

患有重大疾病的患者,如肿瘤患者、炎症患者(我母亲患的就是这类疾病)、心血管疾病患者、冠心病患者等,都是需要长期随访的。其中,恶性肿瘤患者在老年人中占比64.1%。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前5位是: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

生活无法自理,包括部分失能或完全失能的患者也很多。以老龄化走在全国前列的北京和上海为例:北京老年人的失能率为4.78%,中、重度失能老人占比为3.35%;上海失能(失智)的老人有63.65万人,按户籍常住老年人口计算,上海老人的失能率为14.6%。这两个数据基本上代表了全国城市的高线水平。

可以预见,随着时间推移,将有越来越多医院看病,需要长期随访。

子女要帮父母跨越数字化求医门槛

中国社会越来越精细的数字化管理,让任何人都离不开智能手机。但是社会上还有很多老年人不会使用或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他们无法享受到数字化应用的便利和便捷。

陪同母亲看病的时候,我看到医院窗口排队挂号、缴费、取报告单,甚至还四处询问看哪个医生的门诊好。其实,这类事情都可以在线上完成的。对年轻人来说,这些细枝末节很简单,但是许多老年人无法跨越这道“时代门槛”。唯一的办法,就是子女要陪同父母看病。

当然,做子女的更应该引导父母融入互联网时代,要适应“线上诊疗”的服务模式。以去医院看病为例,打开支付宝,搜索“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然后进行实名登记后,就能实现“线上搜寻”医生、“线上预约”门诊、“线上查看”各类检查结果,以及“线上支付”。

子女要督促父母做到“三个主动”

如果生活在上海的话,我觉得,80后子女要督促50后父母做到“三个主动”,让晚年的父母不迷失在看大病和重病的泥潭里焦虑不安。

第一个主动:

要签约家庭医生

上海的老年人一定要去户籍社区签署一个临床经验丰富的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制度源于西方,是专职管理、照顾和监测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人。尤其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的居民,更需要定期去社区家庭医生那里取药。

目前,上海全市累计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有万人,常住居民签约率超过30%,还有一定的缺口。

此外,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居住范围,选择医院,作为自己日常看病、护理和年度体检的机构,积累好个人的健康、医疗资料。如有时间的话,医院索取免费的医生名册和简介,平日里熟读各科医生的专业所长,有疾病时就可预约求诊。

第二个主动:

要坚持年度体检

除了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外,许多老年人一辈子也没做过什么年度体检,退休后更是生怕花钱,医院没办法。甚至不少人还认为,身体好好的,干嘛去体检,万一查出了什么,那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也有人认为,那些常规类的体检,纯属花拳绣腿,没有啥用,真要查出疾病,那就玩完了。

我认为:

体检的主要目的不是查病,早期的疾病确实也无法查出。体检的目的主要是建立个人的健康档案,便于监测年度健康情况的变化。

无论什么疾病,任何时候发现都不能算晚。生命是最宝贵的,即使体检时发现了,再晚也得赶快看,总比等死强吧!

不可否认,如今流行的常规化体检,确实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测量血压、血糖、体重什么的,这些完全可以在家里日常完成的。

最好的办法是:根据自己的健康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一个适应自己的年度体检单。譬如,以下的男女体检套餐(肿瘤检查除外),一般情况下可以用来参考(高危人群除外)。

男性体检套餐:血常规、便潜血、甲状腺B超、胸部CT(每两年)、幽门螺旋杆菌呼气测试(每两年)、腹部B超、前列腺特异抗原血清、胃镜(每3-5年)和肠镜(每5-10年)。

女性体检套餐:除了以上全部项目外(免去前列腺筛查),需再增加乳腺B超(钼靶摄片)、妇科B超、HPV检查和宫颈刷片(每三年)。

心脑血管有病史的,更要加强日常检查的频率。

总之,体检上多花些钱,生病就能少花冤枉钱。

第三个主动:

要根据个人情况,早期筛查癌症

人的一生中,癌症是很难避免的,但是可以预防的。癌症从萌芽到病发,需要漫长的一二十年时间,期间你可能完全不觉得有任何不舒服。老年人只有定期进行早期筛查,才能确保将癌症扼杀在摇篮里。

当下,我国的癌症筛查项目,一般不在年度体检里。所以,有特定需要的人,医院做筛查。很多人觉得这很麻烦,往往不愿意去做。但是与癌症晚期才发现相比,早期筛查还是十分必要的。

早期消化道癌、胃癌、肠癌筛查:65岁以上老人应每5年做一次全麻的无痛肠镜和胃镜检查。肠胃镜检查如一切正常,可间隔3~5年再次检查。如有异常,内镜科医师会当场截取人体组织,送病理科化验、定性。如胃镜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应积极治疗。肠镜如果发现有息肉,应该进一步做病理化验,做定性分析。

早期肺癌筛查:有长期吸烟史的老人应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胸部CT。低剂量螺旋CT分辨率很高,癌细胞在1厘米内,甚至只有0.8厘米,也能被查出,早期肺癌的检出率高达90%以上。

早期乳腺癌筛查:主要是通过乳腺钼靶摄片来判断。乳腺CT和乳腺核磁共振的检查效果明显更好。

早期宫颈癌筛查:通过TCT检查,即“液基薄层细胞”检测来判断。与传统的宫颈刮片巴氏涂片检查相比,TCT宫颈防癌筛查对宫颈癌细胞的检出率能达到90%以上,同时还能发现癌前病变和微生物感染,如霉菌、滴虫、衣原体等。

早期前列腺癌筛查:通过做PSA筛查,即“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常规体检里面的腹部彩超,无法检测早期的前列腺癌。

早期肝癌筛查:要做“甲胎蛋白”和“肝脏B超”的双项检查。“甲胎蛋白”是肝癌的肿瘤标记物,而“肝脏B超”可初步判断肝脏的形态有无器质性改变,故结合这两项检查,可以提前预判。值得注意的是,单独“肝脏B超”,无法查出早期的肝脏疾病。如果“甲胎蛋白”突然升高,可考虑做增强型的肝脏CT或核磁共振。有长期饮酒史,以及患有乙肝、丙肝或有家族肝癌史的高危人群,应每年检查肝脏情况。

早期卵巢癌筛查:盆腔增强核振或CT是筛查早期卵巢癌的最佳选择。三代内直系亲属患有卵巢癌的人属于高危人群,应定期做卵巢癌筛检。

总体而言,人体各个部位的加强型核磁共振或加强型CT,是筛查早期癌症的最佳手段。

要强调的是,面对癌症的威胁,一定要做到“两重一轻”,即“重早筛、重确诊、轻治疗”。只有将“癌症早筛”落到实处,才能大大降低癌症得病率。即便不幸确诊,往往也都在早期,治疗成本小,有望全面康复。

在全球新药物和新疗法的加持下,癌症治疗的路径和方法,每年都在不断改进中。可以说,这是全球医疗技术变数最大的市场,也给了患者很大的鼓舞。

“轻治疗”不是“不治疗”,而是要“缓治疗”和“准治疗”。因为现在无论什么癌症,全球都有标准的诊疗方案和流程。只要接诊医生的业务水平过硬,熟悉每年更新的NCCN指南里提及的新疗法和新药物,严格遵守“循证医学”,既不拘泥守旧,也不过度治疗,患者的康复希望还是很大的。如果只是为了消灭癌细胞,在大面积根除的基础上,再把治疗剂量调到满格,病人就会因副作用太大而吃不消,既无法完成所需疗程,生活质量也会被癌症药物摧毁殆尽。

面对一些无法临床治愈的癌症,美国医学界现在已经接受了让患者带“癌”生存的理念,医生将尽力把凶险的癌症,慢慢转化为一个慢性疾病。只要人活着,一切才有希望。癌症治疗是一场持久战,从确诊到治愈,是个痛苦且漫长的过程,需要家属和病人保存体力、精力和财力,做好长期拼搏的准备。

如果不幸罹患癌症,患者和家属不能慌张,要稳住心神。最重要的一步必须走,就是去仔细研读所患癌种的NCCN治疗指南。50后父母的英文程度一般都不行,这时候80后子女就必须挺身而出,若自己水平不够的话,一定要找同龄的朋友帮助研读。让病家了解国际上最新的治疗共识或治疗指南,对于今后配合医生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病家要查寻全国的顶级专家,一定要做进一步的独立的二次诊断,期间要完成相关的分子检测(如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等),以确定原发癌症部位和癌症分期,以最终确认治疗手段的优先次序,如先开刀还是先放化疗,如何运用靶向药等。

这方面的“门道”很多,待我有空时,再与大家慢慢道来。

老牛的视野

感谢您的支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场ldquo不明原因发热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