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
作者:一枝鱼来源:壹成长(ID:yichengzhang)《向往的生活》第五季已经开播一段时间了。前不久,黄磊便因节目中的言论引起争议,而上了热搜。——雅客先生这一季的拍摄地点是在桃花源,一个仙气飘飘的地方。节目组延续了以往“抠门”和搞事的风格,给几位常驻嘉宾安排了任务:凌晨两点去抢购物资。彭昱畅睡得迷迷瞪瞪,说自己起床的时候差点放弃了。黄磊开玩笑地哄他,“那你回去睡吧。”彭昱畅闻言,醒了醒神,“我得先进去拿东西,来都来了。”最后四个字,触发了关键词。黄磊来事了,中国人专属的“八大原谅”信手拈来,彭昱畅笑得扶墙。节目开播,引起争论。不喜欢黄磊的,重心放在这八大原谅乃民间流传已久的网络老梗,黄磊这是“拿来主义”,借这个话题造热度、沽名钓誉。当然,除开这种对明星喜恶的争论,“八大原谅”冲上热搜第一的原因还是在于——共鸣。热搜下,争吵都被更多人的无奈、郁闷、反感所覆盖,阅读量直飙4亿。这八大宽容,真恼人啊。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深受其害!就像前不久,#如何看待妈妈带男童进女厕#冲上热搜。原本“女厕里只该有女人”是不需强调的,但因为公共设施不完善,很多地方没有第三卫生间、家庭卫生间的建设,再加上很多家庭父亲育儿的缺位,妈妈带男童上女厕这类事件屡次发生。甚至有一些商场,在女厕中安装了男童便池。先不说,这类所谓的“便利”设施会给原本就该在女厕上厕所的女童,带来多大的冲击和影响。就说成年女性,很多都表示曾经遇见过男童敲门、扒门缝的行为,很没有安全感,觉得无法接受。在这类需求和权益的矛盾冲突下,“男童上女厕”本是无奈之举,本该尽力去寻求其他使用者的理解,本该用更大的音量去呼吁公共设施的建设和落实。但是,有人却顺理成章地认为:我就是可以这么做,你们就是该理解我,大人跟小孩计较些什么?五月初,一位妈妈在网上骂带儿子上女厕时碰见的一对母女。她说,“好死不死今天女厕所有个小女孩。”哇,好神奇哦,女厕所居然有女孩子。“男童上女厕”,该吗?不该。但问题没有办法立刻解决,公共讨论在所难免。这个问题,仔细剖析起来还挺复杂的,因为涉及了方方面面的议题。比如公共设施的健全、家庭教育中的男女分工、儿童的性别教育、男女性别的基本权益保障、公共道德等等。为什么这个吵了很久的话题会忽然爆发得这么彻底?吵出整整3.8亿的阅读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原本压在成年人身上的“对方只是个孩子”这种没有道理却无法轻易反驳的道德约束感,消失了。因为这次这位妈妈面对的,也是一个孩子。率先占领的道德高地消失,大家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看待一件事情,更容易看清本质,核心讨论点。所有议论便会越过那种天然的约束,更加清晰、冷静、锐利地直指事件本身,于是我们开始更明朗地“就事论事”起来。相信在座各位,或多或少都曾别人说过:大过年的、人都死了、来都来了、都不容易、还是孩子、岁数大了、为了你好、习惯就好。更有网友整理出了细致的文档,这“四字箴言”,一字一句细细读来,我火冒三丈。我愿称之为“中国式宽容”。就像当你吃亏了,总有一些得了便宜还卖乖、或者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蹦出来,嘴里叨叨着“吃亏是福”,要你打落牙齿和血吞。他们总要劝你,要宽容,要善良,要以和为贵。却丝毫看不到你受的委屈、你蒙受的实际损失和受伤崩溃的心理。他们擅长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他们从中获取摆布别人的快感。擅长运用这套语录的人,是“老好人”。不擅长应对这套语录的人,是吃亏大王。我们一个个去分析这“八大宽容”,会发现,它们几乎把所有情况都含括在内。①利用客观条件特殊时间点:大过年的、大喜的日子、人都死了......可以看到,红白喜事,大家最爱息事宁人。“大过年的,你们两口子离什么婚?这不是给大家添堵吗?”“不就是摸伴娘两把嘛,别当真,大喜的日子。”“欠了你两个亿,可人都死了,你还追究什么?”有好事,就要以喜庆为由掩盖所有负面情绪,再大的事情也不能影响这祥和美满的氛围,和稀泥的绝佳用词,和事老的常用语录。有坏事,就用悲惨博取可怜和同情,企图用负面抵消负面,利用人的道德感和同情心,达到混淆是非的目的。那我什么时候能讨回公道呢?我找个公平正义还要回家选个黄道吉日再来吗?标准的“委屈你一个,造福千万家”。所谓年龄优势:还是孩子、岁数大了......“年轻人什么素质,我年纪大了,就不能让个座?”“孩子车上闹能有什么办法,毕竟是个孩子,你大人就不能忍忍?”比你大的,倚老卖老。比你小的,倚小卖小。一样大的,都不容易。避无可避,当真无语望苍天,哪个年龄段的人都不安全,因为世界上总有比你年纪小的、也总有比你年纪大的。这里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③利用主观条件当客观上的时间点、年龄段都不占优势的时候,有些人就喜欢从主观上着手。“为你好”,应该是最常听的一句话。首先这句话有一个陷阱,在于他只是主观上“为你好”,那客观上他的实际行动能否达成真正“为你好”的、对你有帮助的事情呢?不一定。而当他脱口而出“为你好”作为推辞和回避的时候,明显就是在你产生反抗、不满、愤怒等负面反应的时候,这说明在当下,发生了你无法接受或者无法理解的事情。而这个人主观上,又擅自把自己放在了“正确”的位置上,对你的不理解、不接受表示了轻视和否定。这些事情,会真的深刻到对你后续的人生产生正面影响,还是他深思熟虑、你目光短浅,最后真的会有反转?难说。因为把“为了你好”作为口头禅、或者最后为自己辩护的底线的时候,他真正缺失的是现实中的逻辑表达和分析能力。因为他没办法以理服人,所以只能干巴巴地把主观心理上无法验证的动机,作为他自认为最强有力的理念。所以好心办了坏事怎么办呢?那毕竟是好心。上海交大教授窦令成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主要来源于有那么一拨人,惯于用圣人的标准衡量别人,用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儒家文化圈里,“中庸”被认为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它并非是现代汉语语境中的中立、中庸,而是一种修身之道。思想延续至今,有了许多现代化的解说和沉淀。外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便是与人为善、以和为贵、太平和合,但不论是哪种解说,立足点都是对自身人性的修养。但绝对不是和稀泥,和无条件的息事宁人。郭德纲说过一句话:“不明白任何情况就劝你一定要大度的人,你要离他远一点。因为雷劈他的时候会连累到你。”人和人之间是需要互相理解、彼此尊重的。这种态度,是双向的。如果你不曾理解我,不曾站在我的角度为我考虑,那我为什么要理解你,你又有什么资格来教我做人?就像柴静在《看见》里说的:人怎样才能宽容?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点个,拒绝道德绑架,人人有责。//////END//////
作者简介:一枝鱼,平平无奇中文系,以笔为刀文科人,时刻把笔杆子抓在手里,理想是写点好东西。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