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我想起前不久的新闻里,一名老师在教室门前做鬼脸,反复调整情绪,只为把最好一面留给学生。视频放上网络,网友大呼“心疼”。老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用自己的点滴真诚,为孩子的人生指路。很幸苦,也很伟大。好老师有很多,可仍然存在如前文一般的老师,辱骂学生,把消极负能量撒到学生身上,用实际行动为教师群体抹黑。社会竞争内卷化,连孩子也不能幸免。浮躁和物欲被带进教室,让幼嫩的新芽长成歪脖子树。做着为人师表的职业,干着毁人子弟的事。最可怕的是,他们对此毫无自知。有网友晒出班级聊天截图,“火了”之后,中学女教师道歉了,但言辞毫无悔改:“老师向你道歉,我给你提供素材,你录了,你的无知之举让我火了。”“你不要有任何心理负担,我不会找你,这个你放心。”“你们不努力,就会不如你的父母,就会阶层下移!”一句话形容看了此信的感受:毛骨悚然,寒气四溢,心凉透骨。东窗事发,还要再宣扬自己的“阶层理论”,只当学生搞了个恶作剧,根本不打算悔改,信里透着浓浓的威胁。万幸,学校没有给她继续祸害学生机会,目前,该教师已经被停职。对父母来说,更值得担忧的事情却在后面。一名网友评论说:这种情况在小地方更常见。老师拐弯抹角,暗示家长送礼,所谓“没素质”,其实就是“钱不到位”。学校风气就是如此,你把这老师举报了,以后没有老师再敢教你们这班学生,对孩子影响更惨重。一针见血,道出了许多家长的焦虑:送礼,担心带坏学校风气;不送礼,担心老师嫌贫爱富亏待孩子。表姐前年离了婚,一边带娃一边工作,家庭收入锐减,老师常跟她的孩子暗示:“当妈的没钱供孩子上学,你再不努力读书,以后只能扫大街。”我说:话难听了点,也不是非要送礼,你干嘛准备礼物?表姐说:你能保证所有老师都公正廉洁吗?一个班上好几个老师呢。再说了,你能保证所有家长都不送礼吗?送多了,老师会攀比,是人都有虚荣心啊。看着表姐着急的模样,我又心疼又气愤:到底是谁,把这不良风气带到学校里的?是老师,家长,还是学校本身?想来想去,发现根源还是:大环境的焦虑内卷,把属于成年人的竞争,带给了青春期的孩子。02
很多孩子,看似天真,内心早已是大人,因为他身处在这样的环境里。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假装的父母”和“真实的父母”。精神分析大师比昂认为,有些来访者,假装自己有病,实际上根本没病,接受咨询只是为了装病逃避现实;有些父母,假装自己在尽心尽力养育孩子,实际上根本不爱孩子,生娃只是为了养儿防老繁衍后代;老师也是如此。假装自己在教书育人,实际上根本不打算对学生负责,讲课只是为了“铁饭碗”那份稳定工资。中学老师提出的“阶层下移”四个字,暴露了她只是个“假装的老师”。这种老师教育出来的学生,很大概率会成为“假装的学生”:不关心知识,不好奇未知,不拥有理想,不愿意改变。一心只想交更富的朋友,穿更贵的跑鞋,考更高的分数,骂更穷的同学。物欲挤走了真诚纯粹的爱,将孩子变成“贫富”审判下的囚徒。这导致一个结果:孩子将会经历断崖式成长。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一对父母刚有了二胎,14岁的老大就要求分财产,因为父母注意力全在弟弟身上,不再像以前那样爱自己。老大分走了外公外婆家的三居室,父母虽然心寒,但也同意了,因为他们的确更关心二胎。年仅14岁的孩子,就开始担忧遗产税,姐弟争宠,家产竞争,这些分明不是一个孩子应该考虑的事情。有了二胎之后,她的父母更像一对“假装的父母”:只给出有条件的物质,不再给出无条件的关心。她也成了一个“假装的孩子”,从14岁迅速飞跃到24岁,迅速成人化。如同断崖一般:尚未学会如何爱人,就学会了如何高于他人,但这中间有很大一块空白。孩童的躯体之下,是一颗早已被物质渗透的内心。可剥开物质,你会发现里面空无一物:没有爱,只有孤独。03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成长到一定程度,发现世界突然变了。朋友不再喜欢5毛钱的零食,开始推崇潮牌和AJ鞋;同学不再痴迷卡通里的小人,开始迷恋有钱的企业大亨。若你有,那么过去的童年里,你曾感受过真实的爱,所以你才能强烈感受到这些不同。心理咨询有一句老话:要想感受简单,得先让自己复杂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孩子最初都是简单纯粹的,但他并不能意识到这份纯粹。成长过程中,孩子慢慢接触不同,理解社会规则,见识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内心从简单变得复杂。这时,他才会意识到:原来这社会复杂多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有钱又好看的人,更讨人喜欢。可他不会因此否定自己,因为他最初的快乐,来自5毛钱的零食,卡通片里的小人,和亲切真诚的人。只要这一点没有改变,他便会一直觉得自己“值得被爱”。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真实的关系搭建。所谓真实的关系,就是:父母像个父母,老师像个老师,学校像个学校。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只为让孩子做个孩子。温尼科特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像镜子一样,察觉到孩子的需要,然后引导他看到自己的需要。孩子不开心,需要的是“宣泄”,儿童不想承受太大的压力,他们的天性是游戏;孩子调皮捣蛋,需要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