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资准入,靠示范带动更靠环境推动
近日,关于民间投资的政策和文件密集出台。7月30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在铁路、市政、能源、电信、金融、卫生、教育等领域尽快推出一批引导民间投资参与的重点项目,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各领域对民间投资开放已是老生常谈,但多年来阻隔在中间的 玻璃门 却始终没打破。无论是2005年出台的 非公经济36条 ,或是2010年再推出的 新36条 ,多为原则性表述,均未能产生显著的效果。今年两会期间中央明确了最迟需在6月出台细则,各部委终于按时交出总计22个 新36条 实施细则。细则已然公布,中央多番鼓励,沉寂多时的民间投资乍看之下似乎又有了希望,但民营企业却对此仍存疑虑。细究之下,不难发现原因,其实这些所谓实施细则,依旧充斥着以鼓励为主的原则性表述,而实际操作性规定极少,甚至有些还在其中留了抓紧研究出台标准的 软钉子 细则出台后再无时间限制,标准什么时候出台甚或出不出台都难再追究。如此一来,民企从这些泛泛而谈的原则性表述中,完全无法明确自己的权益能否得到保障,持谨慎观望态度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尤其在当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必然会担忧各领域要的只是 民资 而非 民营 ,自己进场是否会变成为国企 兜底 的 提款机 ,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中央此次要求推出引导民间投资参与的示范项目,这至少保证了民企有可能参与到重点项目当中,是近年来在引导民间投资方面最具现实意义的一项举动。且广东在上月中旬率先推出了44项向民间投资招标的重点项目,说明这一政策已启动。但即便如此,依然难以打消民企的顾虑,一位民营炼化企业的负责人对媒体称, 投资的资金没有问题,但是效果如何,特别是在打破民企身份差异上的效果,现在还很难说。 而这并不是示范项目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将引导民间投资落实到具体项目中,是有可操作性的,也可为民企暂时争取到一定的空间,但这样指派任务的方式和效果尚待观察,毕竟同样摊派了任务的保障房就不无教训。2009-2011年,中央希望通过每年3000多亿元的住房保障投入,令全国130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这本来是惠民的大好事,结果建设保障房的指标向下层层摊分,一些地方为了完成这项硬指标,将整治环境的拆迁安置房或是其他类型的住宅都纳入保障房来凑数;且由于最主要统计的是开工率,甚至出现了找几个人挖点土、打一根桩就算开工的现象。这样的敷衍了事、上报注水数字导致了保障房的虚假繁荣。(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此次的民资准入示范项目同样可能出现相似的场景,一些地方或部门为了交差而 各显神通 。如何防止以亦官亦商的公司顶替真正的民企、名为公开招标实则指定、以繁重的审批卡死民企或由于国企的先天血缘关系而给予各种政策倾斜及补助等等,在当下都只能打一个问号。即使这一切的担忧都没有成为现实,在民企参与完这些有示范作用的重点项目后,会否由于缺乏权益保障,再度被请出门外?实际上民间投资的发展,不可能靠一批又一批的示范项目维系下去。 为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 ,这是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另一点要求,也是打破民资准入 玻璃门 的关键所在。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和同等竞争的体制环境,需要决策层改变思维,短期内在招标项目中制定明确清晰公平细致的规则,保证民企权益的同时防止腐败等潜规则,长期内将行政审批制度转为报备制度、建立健全的产权制度、以法治保证多元经营主体在市场中受到平等对待,如此方能担任好守门人的角色,提供一个公平的赛场。让民企和国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只是给民企的最好机会,也是给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好机会。(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