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博物馆也要立法规范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来自西安的全国政协委员吕建中提出关于 尽快制订民办博物馆与公立博物馆同等法律地位实施细则 的提案,客观反映当下民办博物馆的发展愿望和运作期盼,这是推动文博事业发展,必须重视和强化民办博物馆规范运营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得到文博界委员们的共同呼应,更是具体实在的反映现在民办博物馆的生存现状和持续发展的呼声和要求。 现在社会上的民办博物馆,大多是由个人收藏家创办,像沪上著名的琉璃艺术博物馆、周虎臣曹素功笔墨博物馆、美特斯邦威服饰艺术博物馆、纺织博物馆、南社纪念馆、翰林匾额博物馆,北京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白明等创办的个人博物馆,西安、杭州、苏州等各地的诸多民办博物馆,最初仅仅只是个人收藏和保存,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个人的收藏品渐渐发挥出它们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很好的展示和丰富整个城市的文化事业。但是如何持久的保存这些民办博物馆的文博资源,如何能够保持它们长久的运作活力,不断规范它的日常运作和展示功能,彰显民办博物馆的文物保管传承作用,除了政府阶段性的扶持和帮助,还需要在法律的层面,通过制定相应的条例和规范,确立民办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和运作规则。 应该说,利用民间丰富的文化收藏,做大做强博物馆文化,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高明之举,也是在文化繁荣发展过程中,动员社会力量兴办社会事业的一条全新路径。改革开放30年来,民间积累了大量的文物收藏,充分发挥好民间的力量,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把个人的收藏行为变为社会的文化资源,转型为市民的生活文化活动,提高整个市民的艺术修养品质,是创新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方式,因此肯定是一个繁荣发展文化最佳的做法。随着公益性文化场所的免费开放,许多民间博物馆自发向市民敞开了大门,被称为市民家门口的文化乐园,提升市民文化修养的一个场所,那些民办博物馆展示介绍的各种收藏品,丰富市民生活内涵,提升艺术情趣,得到市民百姓的的一致欢迎,被称之市民家门口的学校,传承高雅艺术的殿堂。 *的六中全会发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之后,各地在文化发展繁荣的大背景下,在扶持帮助民间博物馆事业中已迈出可喜的一步,通过资金扶持、组织市民活动和专业指导等,推动民间博物馆和公立博物馆能够共同为城市文化发展,丰富市民生活,起到相得益彰,拾遗补缺的效应。但按照国家2008年出台的《博物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具体条例,对照目前民办博物馆的运作情况和长远发展实际,还迫切需要加大对民办博物馆的运作规范和长久发展,作出具体的规定和明确的要求,通过法律层面的内容,具体规定民办博物馆作为文博事业发展的一个有效补充,这种非盈利机构和社会力量办文博的具体要求和规定,举办日常展览展示的要求,政府对民办博物馆的管理职能、指导要求和扶持内容,包括民办博物馆在行业准入、等级评定、人员培训、陈列展览以及学术交流、信息公开等要求,使民办博物馆和国有博物馆一样共同受到法律的约束,在同等的制度条件下生存发展,这也是符合国际文博事业发展趋势的做法,让民办博物馆和国有博物馆共同承担为市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帮助各种民办博物馆更好的运营,在展览活动、人才引进、文物保管和研究方面的深入,取得更大的展示效果,吸引更多的参观人群,培育自身的造血机能、运行机制、品牌作为,焕发中华文化繁荣进程中独特的传承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