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遇到腰痛伴有腿痛的患者,大多数医生首先想到的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而近年来,随着对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腿痛的研究不断深入,源于脊神经后支的疼痛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此类疼痛发病率高,约占非特异性腰腿痛的80%,并且疼痛性质、分布区域通常不象脊神经前支那样明显,常常造成诊断上的困难。
什么是腰脊神经后支痛?
腰脊神经后支痛又称腰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是脊神经后支及其分出的内、外侧支走行于骨纤维孔、骨纤维管或穿胸腰筋膜裂隙等细小、周围结构坚韧缺乏弹性的孔道时,因腰部活动度大,容易被拉伤或因骨质增生、韧带骨化,使孔道变形变窄而受到压迫,引起的不过膝关节的腰腿疼痛。
腰脊神经后支痛临床表现?
腰脊神经后支痛临床表现为持续下腰痛,痛区可位于下腰正中、腰骶部、髂嵴附近、臀部,也可伴大腿后外侧疼痛,但一般不超过膝关节。腰椎向某一方向或几个方向运动时,疼痛可加重,严重者伸直不能站立和行走。
腰椎间盘突出与腰脊神经后支痛的区别?
专家共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①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位置与相应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相符;②下肢感觉异常,相应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皮肤浅感觉减弱;③直腿抬高试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健侧直腿抬高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④腱反射较健侧减弱;⑤肌力下降;⑥腰椎MRI或CT显示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与症状、体征受累神经相符。前5项标准中,符合其中3项,结合第6项,即可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注意:①腰痛不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必要条件,但病人常有腰痛病史;②单纯MRI、CT等影像学诊断不能作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依据。
如上病例中患者腰部疼痛,疼痛伴左侧臀部疼痛,无大小腿放射性疼痛及麻木无力。虽CT检查提示腰椎间盘膨出,但结合症状及查体,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证据不足,更符合“腰神经后支痛”的诊断。
腰脊神经后支痛的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可以行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口服、腰背部理疗、中药热庵包和中医针灸治疗等。对于病史较长,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症状反复发作的患者可以行微创治疗,包括腰脊神经后支阻滞术与脊神经后支射频治疗。
腰脊神经后支痛的诊断方法
符合以下四个条件者可以诊断腰脊神经后支痛:
(1)病史:可发生在搬物、突然扭腰等动作之后,有时继发于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或椎体压缩性骨折。
(2)症状:常有急、慢性腰痛,无神经根症状。急性腰痛发作症状重,翻身、行走困难,体位改变时疼痛加重,尤其是晨起时疼痛剧烈,疼痛区域局限或模糊不清;可伴有髋部、臀部及大腿后外侧放散痛,疼痛不超过膝关节。
(3)体征:①腰部活动受限,有时向某一个或两个方向运动时可使疼痛加重。②无神经根体征。③在主诉痛区的同侧面沿脊神经后支的走行上溯三个节段的椎体有压痛。其特点是该椎体的棘突、患侧小关节、患侧横突三点压痛,并向主诉区域放散。其中以小关节外侧横突根部最明显。该点是脊神经后支主干越过下位椎体的体表投影(邵氏点)。④急性患者有时可见患侧邵氏点水平节段性的腰肌痉挛,这是因脊神经后支的运动支受到影响引起。
(4)辅助检查:X线片往往见压痛处椎体旋转征。具体表现为:正位片上双侧面椎弓根距同侧椎体外缘的距离不等、小关节间隙不等。侧位片可见椎体后缘有双重影。
腰脊神经后支痛,常表现为反复腰部疼痛,有的甚至达到5年,有时伴有左侧臀部及大腿外侧疼痛不适。严重时每个月腰痛一次,常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止痛药、营养神经药口服,配合按摩、针灸、烤电、中药热敷等物理治疗,治疗过程中疼痛缓解,但疗效不能长时间维持。
部分患者会发生腰部疼痛复发加重,疼痛伴左侧臀部疼痛不适,卧床翻身起坐等改变体位时疼痛加重。若自行在家外用膏药及口服止痛药疼痛缓解不明显,可在疼痛科就诊。
腰椎间盘CT检查报告:腰2-3、腰3-4、腰4-5椎间盘膨出,腰椎退行性改变并侧弯畸形,腰4椎体I°前滑脱。
考虑患者目前疼痛为“腰脊神经后支痛”所致,建议患者住院采取射频治疗。住院完善检查后,患者无手术禁忌症。给予腰脊神经后支射频治疗,术后患者疼痛完全缓解,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效果满意。
术中定位图片术中穿刺图片射频治疗技术是通过专用设备和穿刺针精确输出超高频无线电波作用于局部组织,起到热凝固、切割或神经调节作用,从而治疗疼痛疾病。
射频治疗创口只针眼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