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内容请看北京日报客户端学习频道:一个民族要走向世界,首先给世界贡献的是世界观
前沿观察
李铁: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建立新的大数据服务体系
中国的战“疫”,为何能令世界惊叹不已?
作者:孙照红
疾病、疫情与人类社会相生相伴。自人类产生以来,各类疾病、疫情就与人类共生共存,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与各类疾疫进行斗争的历史。我国在年全面消灭了在中国流行多年的血吸虫病,这在世界血吸虫病防治史上是一大奇迹。这个奇迹为何能发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地与各类疾疫进行斗争,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考验,并在有效应对风险、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破解危局的过程中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卓越的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应对疫情采取的重要举措
新中国成立前,鼠疫、霍乱、天花、黑热病、血吸虫病等广泛流行,再加上经济落后、自然灾害、战争以及国民党疾疫防治措施不得力等因素,民众贫病交加、大量死亡。
新中国成立初期,传染病仍然是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威胁,不仅如此,这些疾疫如同一块块试金石,检验着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也检验着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应对这些疫情,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重要举措主要有以下方面:
注重疾疫预防。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年1月,卫生部就在全国各城市以推广卡介菌苗接种的方式开展了结核病的预防工作,预防接种费用由各级人民政府来承担。而且,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就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在这方面,北京市走在了前面。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群众创造出了堵汊、开新沟填旧沟、修筑“灭螺带”、药杀、火烧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年11月,北京市率先颁布《传染病预防及处理暂行办法》,对14种法定传染病规定了不同的报告时限,如霍乱、鼠疫、天花等,一经发现应立即报告,至迟不超过12小时;对于白喉、流行性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等,应在发现后24小时内报告。
五年后,卫生部颁布了《传染病管理办法》,建立了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并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这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强调“五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目的就是控制传染源,有效防止患者、疑似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传染他人,避免引起更大范围的流行。
建立健全疾疫组织领导机构。早在年的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就成立了防疫工作委员会,专门应对鼠疫、霍乱等传染病。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由党委主要领导负责的传染病领导与防治机构;卫生部成立了中央防疫总队,各级政府纷纷成立了卫生防疫站,专门负责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这些组织机构和领导机构的成立有利于协调各方、整合资源,为防控疾疫提供组织保障。
正是在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下,我国在年全面消灭了在中国流行多年的血吸虫病,这在世界血吸虫病防治史上是一大奇迹。
为此,毛泽东特作《送瘟神》诗二首,其中“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形象地说明“瘟神”走投无路后人们的喜悦心情。
再比如,在防治天花这种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并在全世界流行的烈性传染病方面,党的组织、领导力度更是可圈可点。
年卫生部颁布的《传染病管理办法》将天花列为甲类传染病。为了有效防治天花,我国各生物制品研究所专门组织交流学习,统一天花痘苗毒种和生产规程,并严格规范天花痘苗的生产秩序,提高了痘苗的质量。而且,我国还在缅甸、印度、尼泊尔边境建立国境免疫带,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在这些措施综合作用下,我国在年代就基本消灭了天花,比全球消灭天花病毒早十多年,这在世界范围内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和贡献。
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全国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
健全完善疾疫制度法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条例、政策文件和正式的法律法规。年,卫生部颁布我国第一部《传染病管理办法》。年,卫生部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年,上海暴发甲型肝炎,虽然这次疾疫很快得到控制,但由此促使我国加快传染病立法的步伐。年9月,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正式施行,在年SARS疫情后,我国又对这部法律进行了修订。
而且,SARS疫情促使我国建立了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系。从管理办法、管理条例到正式的法律文件,我国对传染病的制度文件逐渐升级,疾疫防治工作有规可守、有制可循、有法可依。
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支撑。成立专业科学研究机构,加大对各类传染病的病因、疫情传播途径和方式等的研究力度,是有效预防、科学治疗疾疫的关键。
比如,为攻克鼠疫,我国于年组织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队开展调查研究;为更好地掌握血吸虫病的规律,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成立血吸虫病研究所。
除了加大对疾疫的研究以外,中国共产党还特别重视科技利器在防治疾疫方面的助力作用。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在SARS疫情的驱动下,年,我国启用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监测网络。在年这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高科技战“疫”的力量可以说是无处不显,无人机消毒、3D打印隔离病房、AI防疫师等硬核科技纷纷上场,就连隔离在家的普通居民,也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