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患者中,最远的有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跨越多公里慕名而来的;有辗转北京、山东、南京多地最后来到无锡被他治愈的;他开创性地运用内镜技术解决各种脑部疑难杂症;他敞开大门,带领团队开战内镜微创神经外科学习班,将这个技术向全国推广。他被患者称为“王一刀”,在手术“禁区”谱写生命奇迹,他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王清教授。
患者:跨越公里慕名而来
如果不是这次生病,患者王阿姨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是神经内镜。幸运的是,医院,选对了医生,走出了人生的“暴风雪”,迎来了柳暗花明。王阿姨家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脑垂体瘤,且肿瘤较大,已经压迫视神经,错过最佳手术时机,医院治疗水平有限,只能建议放弃手术保守治疗,医院碰碰运气。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患者的家人四处打听,偶然得知江苏医院二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王清教授已成功治疗脑垂体瘤手术几百例,被患者亲切地称为“王一刀”,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网上联系上了王清教授,家属和她立即医院治疗。
患者感谢信
为减少患者痛苦,术中,王清带领神经内镜微创团队为患者进行了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术中发现垂体瘤不规则生长,切除难度较大,极易不能容易切除不完整切除或发生严重并发症。在麻醉科和手术室的配合下,凭借精湛的技术和经验,王清团队顺利地全切了肿瘤。
发展:从不被认可到独领风骚
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将内镜从鼻腔进入到大脑,无需开颅,这项技术创伤小,可最大限度地安全有效切除肿瘤、更好保护正常组织,但对术者的技术要求非常高。王清坦言,从显微镜到内镜技术的改变,这条路不好走。此前的脑部手术都是打开头颅开颅开大刀,在手术显微镜下手术,手和眼是在一条线上,但是内镜改变的不仅仅是视觉,还有操作习惯,它需要医生手眼分离。内镜下的人体解剖呈现的是二维效果,除了平面,深度、高度都无法判断,如果不弄清楚神经血管肿瘤的关系结构,在手术操作时很容易误伤。因此,医生要进行长时间的学习曲线。
手术中
一项新的技术被认可和接受,一定充满了荆棘。虽然国外已有文献报道,经鼻腔进入大脑开展内镜神经外科技术,但是在早期很多医生却对此项技术并不认可不愿意。王清解释,鼻腔粘膜非常脆容易出血,把内镜伸入鼻腔时,镜头很容易损伤黏膜,血液出血会把镜头弄模糊花,手术还没真正开始,医生所有的工作都在围绕着擦镜头、止血等重复无效操作,手术耗时长,医生精力有限,再加上内镜下的解剖镜头结构和平常不一样,很多人因为困难而选择放弃了不愿意钻研。
王清主任毅然选择先从熟悉内镜下解剖开始,一头闷在实验室里的人体样本上模拟训练,就这样连续三年,且每个国庆节都不愿意放过,一头闷在实验室里的人体样本上模拟训练,难闻的福尔马林药水味经常熏得眼睛眼泪哗哗,通过不断的重复训练,他开始熟能生巧。三年期间,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他不断的实践、总结再实践、总结,反反复复,呈螺旋式上升,其开展的内镜微创技术在江苏省内也是独领风骚的,甚至国内都是领先的。
全国内镜神经外科学术大会上现场带教
技术:开创无锡卫生先河
“那个时候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做下去。一个人走夜路的时候最害怕,走的人多了,也就能蹚出一条光明大道来。”王清说。自年始,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内镜经鼻、扩大经鼻颅底外科手术技术、内镜脊柱、内镜经颅技术等基础和临床研究,并在手术入路及相关手术器械的研发方面取得多项发明创造,获得全国、省市各类奖项,目前科室内镜微创手术量、种类及难度达到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团队先后获得“中国垂体瘤协作单位”和“中国神经内镜微创培训基地”,年的“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关键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荣获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开创了无锡卫生先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季娜娜
校对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