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膜膨出手术成功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4种ldquo亲子关系rdquo [复制链接]

1#

来源

知书先生(ID:svop)

很多父母最喜欢在子女面前念叨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孩子长成什么样,和父母在家的表现是分不开的。

与其成天在孩子面前意有所指:“你看看某某家的某某……”,不如反过来回答一个问题:

“你是别人家的父母吗?”

要知道,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生的学校。

你是怎样的父母,对孩子来说真的很重要。

以下四种做法,看看你有没有中?

01

什么都给

听朋友说过一件小事:

朋友有个关系不错的同事,什么都好,就是对孩子太娇纵。

孩子想要什么,只要开了口,没有不给的。

慢慢地,小孩连“我要”也不说了,碰见想要的,直接上手就拿,而家里人仍然满足他的一切要求。

只拿自家的倒也罢了,可这小孩习惯了“我要什么就有什么”的思路,渐渐开始对别人也这样做。

在学校看见同学好看的文具,往往不问自取,别人不给,就把人家的书桌课本画花。

还有出门逛个商场,看见什么感兴趣的,也是直接自顾自拆包装,留下父母在后面一边道歉一边付款。

以这个孩子在家的受宠程度,根本不缺什么书包玩具。

但他还是习惯于抢别人的,其实并不是真的需要,只是因为被父母惯出了索取欲,也失去了什么该取、什么不该取的分寸。

什么都给的父母,他们错在把“满足欲望”等同于爱的表达。

然而,欲望不可能有止境。要什么就给什么,其实是给孩子灌输了无止境索取和不劳而得的观念。

这种做法养出的孩子,要么是白眼狼,要么是永远无法独立生存的巨婴。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需要正确的教育来引导。

理智的父母懂得什么该给、什么不该给,也会让孩子明白什么该得、什么不该得。

毕竟,孩子最后总是要靠自己的翅膀飞翔。

给什么,其实都不如给一个好品性。

02

总是强调自己的牺牲

有这样的家长,总是把“要不是为了你”放在嘴边,十句不离自己的牺牲。

可曾想过,孩子甚至并不能自己选择,却被动地成为了一个亏欠者,在每一句“我为你做了这么多”里,被羞惭和内疚深深折磨。

罗素在《幸福之路》中谈到/p>

做父母的不是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多做些事情,凡是自我牺牲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极端自私,会从感情上掌握住孩子,过分的牵挂往往是占有欲的伪装。

单元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第三个故事《茉莉的最后一天》,讲述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孩茉莉,有一天突然跳下阳台,永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茉莉的妈妈获得了回溯茉莉记忆的机会,想要找出害死自己女儿的真凶,却在最后明白,害死茉莉的就是她自己。

高学历的妈妈一直为了当年没有继续深造的事情耿耿于怀,她拼命给孩子们施加压力;

甚至用监控器监视孩子的行为,还总是强调“如果我没有生你的话,我现在早就是教授了。”

茉莉考了好成绩,她要揽去所有功劳:

“要不是我这样盯,你以为你可以考第一名?”

连孩子上学时给车费,也要说一句:

“你的这些计程车费都是我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好好念书,不然就不孝啊!”

而在这种声音下,被吞噬了性格、喜好和自我的茉莉,一点一点滑进深渊,承受着痛苦与绝望的煎熬。

早在跳楼之前,她就不止一次地拿起刀去割自己的手腕。

豆瓣上有篇评论说:

茉莉是内向的、敏感的,她把一切都埋在心底。

但她不能报复为自己付出了一切的母亲,所以只好在自己的手腕上割下一刀又一刀。

爱,从来不是牺牲,而是本能。

父母过分强调自己的牺牲,会让孩子喘不过气来。

03

忽视情感上的陪伴

认识一位单亲妈妈,早年遇人不淑,离婚以后带着女儿独自打拼,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无疑,这位妈妈是非常优秀的,但此前婚姻的不幸,使她变得异常缺乏安全感;

总是希望靠自己给女儿最好的一切,于是全身心投入事业,经常整日地奔波,总是在拼命赚钱。

小女孩哭过闹过,最后只能慢慢习惯,也渐渐知道了:

妈妈不会出现在我的家长会上,妈妈会忘记我还没有吃晚饭,妈妈会不记得我的生日……

这位妈妈欣慰于孩子的懂事,却在后来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起,孩子和自己渐渐疏远了。

当自己提出给她补一份生日礼物时,孩子想了半天,最后却小心翼翼地说,妈妈工作很辛苦了,我不要礼物也可以。

缺爱的孩子长大了,往往在友情和爱情中更加被动,甚至习惯于讨好。

因为“需要先付出、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得到关心”的想法,已经深植于ta的心中。

做父母的,一定要好好将自己的爱传达给孩子,不仅在生活中不要缺位,情感上也不要缺席。

要知道,情感富足的孩子,才能更好地爱自己。

家长教会孩子什么是爱,其实就是给了孩子一笔珍贵的财富。

一个懂爱的孩子,往往温柔而强大。

04

爱贬低和否定孩子

蔡康永曾经说过:

“批评的目的在于打动对方,使得对方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回到正确的轨道上,而不是贬低对方。”

在生活中,我们都讨厌那些口无遮拦、对他人总是否定的人。

无他,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太累,也太消耗自己了。

可是很多父母,在外懂得照顾他人的感受,回到家里却张口就数落自己的孩子。

孩子的确做错时,适当批评无妨。

但永远只有否定,一开口就是贬低的话语,给孩子心里带来的打击是不可想象的。

言语伤人,甚于刀戟,有些话说出就忘记了,可是伤害不会消失。

就像钉满钉子的木板,即使拔去钉子,也会留下无法消去的伤口,和经年难褪的痛楚。

孩子对父母有着天然的信任和依赖,没有人一开始就是自卑的,但父母的反复否定,会在孩子心中深深烙下“我很差劲”的认知。

这种原生自卑,会将来自童年的阴影带往一生。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肯定,孩子尤其希望得到来自父母的认可。

与其用冰冷的否定摧毁孩子的期待,不如用温和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变成越来越璀璨的自己。

真正智慧的父母,懂得在该严厉的时候严厉,该温柔的时候温柔,毕竟我们都在成长的过程中。

05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

“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家是成长的课堂,也是温暖的港湾。

孩子在跟你相处时,应该是最放松和快乐的,而不是痛苦不堪的。

在教养孩子这件事上,物质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都在日常相处中。

家长纵容孩子无止境地索取,孩子就永远学不会自食其力;

家长总是对孩子强调自己的牺牲,孩子的整个童年都背负着内疚和负罪感;

家长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以后也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和爱自己;

家长让孩子天天听着贬低和否定,孩子一生都活在“我很差劲”的阴影里。

爱不可过度,也不可缺位。

希望看到这里的你,能够做一位亦严亦慈的家长,多些理解和陪伴,多些宽容和鼓励。

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发光。

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亮,晚安。

作者:知书先生,有品,有趣,有料,有态度。一个读书人的聚集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