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膜膨出手术成功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讲课灵枢middot经脉开篇及 [复制链接]

1#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在疾病认识、诊断、治疗中。7月11日晚黄小兵同门讲坛由级研究生严旭洪同学带来《灵枢·经脉》的讲解,带我们一同温习经络学说。

经脉,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体内各部分的主要干线。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灵枢?经脉》指出了经脉具有“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用,从生理、病症、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讨论了有关经脉的问题,故以“经脉”名篇。其主要内容有;详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径路,列举了各经的“是动病”、“所生病”、虚实证候及其脉象,提出了治疗原则。在此,我们主要讨论经脉的形成、作用以及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主病、治疗原则。

1《灵枢?经脉》经脉形成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1),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2),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3),愿尽闻其道。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4),精成而脑髓生(5),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6),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7)”。雷公曰:愿卒(8)闻经脉之始生。

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9),不可不通。

(1)禁脉之言:“禁脉”应为“禁服”,指《灵柩·禁服篇》。因所言六句,详载于《灵枢·禁服篇》,为黄帝授书予雷公时的一段训言:“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刺五藏,外刺六府……”本篇首雷公即以此发问。此说为马莳、张景岳、张隐庵等注家所公认。

(2)营其所行:张景岳。“言经络之营行也。”丹波元简:“营与制对言,疑非营行之义。营,度也。”张景岳笼统解释了全句的意思,丹波元简解释了“营”的含义。营,有“求”的意思。“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可解释为;寻求经脉的循行径路,度量经脉的长短、大小。

(3)内次五藏,外别六府:经脉,在内依一定次序与五脏相属,在外分别与六腑相联络。

(4)人始生,先成精:生,指生命的开始;精,指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灵柩·本神》:“生之来谓之精。”《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指男女之精相合,便是生命现象的开始,所以说:人之生,先成精”。它反映了祖国医学对人的生命起源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5)精成而脑髓生:张景岳:“精藏于肾,肾通于脑,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诸髓皆属于脑,故精成而后脑髓生。”

(6)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骨骼好比树木的枝干来支撑人体,脉道是血气运行的通路,筋来约束骨骼使人刚劲有力,伸屈自如,肉好比墙垣护卫于外,皮肤坚韧,毛发生长复盖固护于体表,则人的形体就形成了。这一段讲述了在精成脑髓生的基础上,形成形体的过程,说明了“骨、脉、筋、肉、皮毛”,五体的作用。

(7)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张景岳:“前言成形始于精,此言养形在于谷。如营卫生会篇日,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故脉道通,血气行。”这里说明了脱离母体之后,有赖于水谷的营养,血气行于脉以营养全身。

(8)卒:在此作“尽”讲。

(9)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决断死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

雷公向黄帝问道:《禁服篇》曾说,针刺的道理,首先是通晓经脉,揣度经脉运行的终始,了解其长短及气血多少,以及其分别与人体五脏六腑的关系,希望能详尽地听听其中的道理。黄帝说:人的最初生成,先形成于精,由精发育而生成脑髓,以骨骼为支干,以脉管藏血气而养全身,以筋连串骨骼使之坚强,以肉为墙壁保护内脏,当皮肤坚韧时,毛发就附着生长。人出生以后,五谷入于胃,化生出各种营养,通过脉道通行全身,使血气运行不息。雷公说:我想彻底地听听经脉的具体情况。

黄帝说:通过经脉的变化,可以决断死生,诊治百病,调整机体阴阳虚实,因此不可不通晓经脉理论。

2.手太阴肺经循行、主病及治则

肺手太阴之脉(1),起(2)于中焦(3),下络大肠,还他循胃口(4),上膈(5)属肺,从肺系(6),横出腋下,下循臑(7)内,行少阴心主之前(8),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9),入寸口,上鱼,循鱼际(10),出大指之端(11),其支者(12),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13)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14),此为臂厥(15)。是主肺所生病(16)者,咳,上气,喘渴(17),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18)。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19),不盛不虚,以经取之(20)。

(1)肺手太阴之脉:张景岳注:此十二经者,即营气也。营行脉中,而序肺经营,以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以行阴阳,而五藏六府皆以受气,故以肺经为首,循序相传,尽于足厥阴肝经而又传于肺。终而复始,是为一周。”

(2)起、络、属、还、循、横、行、上、下、出、入:

起:经脉的开始叫“起”。

络:经脉绕行于其相表里的脏腑叫“络”。

属:经脉行于本脏腑叫“属”。

还:经脉去而复回叫“还”。

循:沿着走叫“循”。

横:平行叫“横”。

行:走过它经的周围叫“行”。

上:自下而上行叫“上”。

下:自上而下行叫“下”。

出:由深部而出浅部叫“出”。

入:由外向里行叫“入”。

以下各经所用相同的词,词义相同。

(3)中焦:即膈下脐上的部位,约当胃脘的中脘穴。

(4)胃口:指胃的上口(贲门)。

(5)膈:指横膈膜。

(6)肺系:1.指喉咙。“肺系,喉咙也。”2.指喉头气管。3.指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

(7)臑(音闹nao)内:指肩部以下,肘部以上的部分,即肱部。

(8)行少阴心主之前:少阴心主,指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阴经在上肢屈侧的分布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所以说肺手太阴经在厥阴心包经之前。

(9)廉:边、面或侧的意思。

(10)鱼际:手大指本节后,掌侧隆起的肌肉如鱼的形状,叫鱼。鱼部的边缘叫鱼际。

(11)端:指尖。

(12)其支者:正经之外的支脉。

(13)是动:张景岳:“动言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也。”

(14)瞀(rnao冒):目眩,眼花迷乱。

(15)臂厥:臂,指肘以下,腕部以上的部分。厥,气逆。臂部经脉之气厥逆上行,叫做臂厥。张景岳。“手太阴肺脉由中府出腋下,行肘臂问,故为臂厥。”

(16)所生病:指本经脏腑所发生的病变。

(17)喘渴:张景岳:“渴,当作喝,声嶷急也。”嶷(ca粗),粗的异体字。

(18)小便数而欠:张景岳:“肺为肾母,邪伤其气,故小便数而欠。”《素问·宣明五气篇》:五气所病,在肾“为欠为嚏”。

(19)陷下则灸之:王冰:“脉虚气少,故陷下也。”阳气内衰,脉陷下而不起的用灸法。

(20)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如果不是因血气的虚实而发病的,而是由于经气不和顺引起的,就取治于所在之经而调之。

肺手太阴经脉,从中焦腹部起始,下绕大肠,返回循着胃的上口贲门,上贯膈膜,入属于肺,再由喉管横走,至于腋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之前,下达肘中,顺着前臂内侧上骨(桡骨)的下缘(外缘),入寸口,循着鱼际,出拇指尖端。它的支脉,从手腕后(列缺穴)处,直出食指尖端内侧,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手太阴肺经脉气发生病变时,肺部感觉胀满,气不宣畅,喘咳,缺盆部位疼痛,甚者病人就会交叉双手按着胸部,这叫臂厥(手臂部肺经经气逆乱所致)。从本经所主之疾病来说,容易发生咳嗽,气上逆而喘,口渴(一说“渴”通“喝”为呼吸困难、急促的一种表现),心烦,胸满,手臂部的内侧前缘(桡侧缘)作痛,手虽厥冷,而掌心发烧。本经气盛有余,会出现肩背疼痛,如感冒风寒,为自汗出的中风症,小便次数多而尿量减少。如果气虚不足,也会出现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变色。这些病症,邪气盛就用泻法,正气虚就用补法,属热的就用疾刺法,属寒的就用留针法,脉虚下陷的就用灸法。对于那些不实不虚而经气逆乱的病症,就从本经取治。

3.手阳明大肠经循行、主病及治疗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1),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2),上入两筋(3)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4)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5),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6)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7),目黄,口干,鼽衄(8),喉痹(9),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慄不复(10)。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1)大指次指之端:大指,拇指;次指,食指。即拇指侧的食指指尖部。

(2)合谷两骨之间:合谷,穴名,在拇指、食指的歧骨间。两骨,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

(3)两筋:即伸拇短肌腱和拇长伸肌腱。

(4)髃骨:即肩胛骨与锁骨关节部的肩峰处。

(5)柱骨之会上:即肩胛上,颈骨隆起处,六阳经会合的地方。

(6)贯、交、挟:经脉在中问穿过叫“贯”;经脉彼此交叉叫“交”,经脉并行于两旁叫“挟”。以下各经所用相同的词,词义同此。

(7)主津液所生病者:津液,泛指体内的一切水液。均由水谷化生。其清而稀者为津,随气出入于肌肤腠理之间,以温养肌肉,充润皮肤其浊而稠者为液,亦随气流行于关节、脑髓、孔窍,以滑润关节,补益脑髓,溉濡目耳口鼻。主津液所生病者,张隐庵认为:大肠传导水谷,变化精微,故主所生津液。病则津液竭而火热盛,故为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诸证。张景岳认为:“大肠与肺为表里,肺主气而津液由于气化,故凡大肠之或泄或秘,皆津液所生之病,而主在大肠也。”以张隐庵的解释较直接。

(8)鼽(求qiu)衄:鼻流清涕为鼽,鼻出血为衄。

(9)喉痹:喉中肿闭,言语、呼吸均感困难的一种证候。

(10)寒傈不复:寒冷颤抖,不易回复温暖。

肠手阳明经脉,起于食指尖端,沿着食指上侧,通过合谷穴拇指、食指歧骨之间,上入腕上两筋中间的凹陷处,沿前臂上方,至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肩,出肩峰的前缘,上出于肩胛上,与诸阳经相会于柱骨大椎穴上。向下入缺盆,联络肺脏,下贯膈膜,会属于大肠。它的支脉,从缺盆上走颈部,贯通颊部,下入齿龈,回转绕至上唇,左右两脉交会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上行挟于鼻孔两侧,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由本经脉气所发生的病变,会出现牙齿痛、颈部肿等症状。本经脉主津液所发生的病变,眼睛发黄、口中发干,鼻流清涕或出血,喉头肿痛,肩前与上臂作痛,食指疼痛而不能动。本经气盛有余的,在经脉所过处发热而肿;本经气虚而不足的,会出现发寒战栗,难以恢复温暖。像这样的病症,实症就用泻法,虚症就用补法,热症用疾刺法,寒症用留针法,脉虚下陷的用灸法,对不实不虚而经气逆乱之症,就从本经取治。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

黄莺教授坐诊时间

成医院

星期一全天、星期三上午、星期五上午、星期天全天

成都全医堂预约电话(可提前两周预约):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