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膜膨出手术成功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明鲁王城,兖州历史上最辉煌的盛景 [复制链接]

1#

兖州胜景图

兖州古城为古檀国地,少昊之墟。史称夏邑、负夏、负瑕、瑕丘、瑕县、东鲁、沙丘城、鲁郡、东郡、兖郡、嵫阳、滋阳,历史可追溯到尧舜时代,经过了四迁五筑的变化,距今约四千多年历史。《史记》载:“舜冀州人,舜耕历山,渔雷泽(兖州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古代兖州的负夏泉,原名为“舜泉”,虞舜曾在泉边居住。禹继舜位后,定九州,铸九鼎,通九衢,将兖州定为九州之一。《晋书·地理志》引《春秋元命苞》载:“兖,端也,信也。”兖字本身就有端和信的含义。据《辞源》注释:“李巡曰:济、河间其气专质,厥性信谨,故曰兖。”意思说:济水与黄河之间,所处条件特好,人的气质诚实谨慎,所以称兖州。春秋时期的孔子及其弟子就活动在负瑕一带。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是城南陋巷人氏。唐开元年间,封颜子“兖国公”、“兖公”,并封地建庙。宋、元两朝又赠颜子“兖国复圣公”。明朝万历年间山东监察御史、巡按姚恩仁撰《兖州府志》序曰:“兖郡鲁之故都,吾夫子之乡。”正如许多史学家经论证后提出的“兖为天下宗”,“兖州四千年端信”的论述。可以肯定的说兖州是我国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来就以有历史感而著称。

从史料和考古学的角度来看,负瑕城池的形成可追溯到公元前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在今天兖州城区的北部古城村附近,筑有城池,城墙,城楼为夯土所筑,有出土春秋战国墓葬和出土陶片为证。《续山东考古录》记载:“瑕丘故城在今县城东北五里,即春秋之负瑕矣。”大约在战国末期改称瑕丘,由古城南迁至阙党一带,即今县城内北半部,郦道元《水经注》记:“泗水……从鲁县北,西南流,又西过瑕丘县东,屈从县东南流。”由此可见早在三国以前,今兖州城是瑕丘县城。史料记载:秦汉瑕丘置。据《山东通表》记载:“南北朝时期,宋元嘉三十年()始更置兖州,治瑕丘,自汉以来兖州徙置治不一,其治瑕丘自此始矣。”据清《滋阳县志》记载:“黑风口闸坝其制垒石,屹堤堰之颠,与城墙堞口准较,犹高一尺三寸,立顶端窥城如高墉俯临井底。”由此可见,当年泗河是悬在兖州城之上的悬河。如同黄河边上的开封城一样,几千年以来,泗河无数次决堤,洪水裹带泥沙灌入城中,将城内的地面提高了七米之多,形成了四层地层的文化面貌,且层层分明,表现年代清楚。根据《兖州县志资料》记载:年挖防空洞时的考古发掘出的实物证明,州古城相当古老。第一层为春秋战国及秦汉地层,曾出土汉代骨器作坊;第二层为南北朝、隋唐地层,多出土青瓷、盘口瓶和有莲花纹的瓦当和陶罐;第三层有多层叠压的定窑、均窑瓷片,为宋、辽、金、元地层;第四层为明、清地层有大量青瓷片。

隋仁寿二年(),隋文帝御定在兖州普乐寺建全国著名的十三层舍利佛塔、兴隆塔。宋代以后称兴隆塔为兖州地标型建筑。宋开宝年间,于阗国光正大师从西域取得佛祖真身舍利。奉太祖赵匡胤圣命,为佛祖圣物寻找合适的归宿,他走遍全国名山大寺,来到兖州龙兴寺,才认为这里是奉安圣物的最清静之地。隋唐时期,整修城垣,将四门改为青砖城楼。唐贞观十四年(),置兖州为大都督府,是管理兖、泰、沂三州的军事重镇。百姓俗称“兖州府”。开元二十四年(),诗仙李白在东鲁(兖州)定居,第二年诗圣杜甫来兖州探望父亲,登兖州南城楼(今少陵台),赋诗《登兖州城楼》。李白、杜甫在兖州相聚,二十年中为古城留下不少珍贵的诗篇,是无价的精神财富,这也是兖州人民最引以为荣的事。李白在诗中多次赞美兖州的景色并亲书“壮观”二字,后人将字刻碑,珍藏在兖州府署内。李杜这两位中国诗坛上的仙、圣,在兖州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乾元元年(),兖州领八县,同时设兖海节度使治瑕丘,隶属河南道,辖兖、海、沂、密、泰五个州。盛唐时期,开府建衙,屹为雄郡。

《周礼》曰:泰山为“兖州之镇山”。闻名世界的泰山文化是古兖州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宋建隆年间(—)宋太祖赵匡胤下诏,祭泰山于兖州。宋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宋真宗赵恒登泰山封禅,返东京途中,经兖州,敕升兖州为大都督府,赐所登城门名曰“回銮覃庆”,会群臣与延寿寺。次日游嵫山、恋山上风光驻跸嵫山,马蠽,梦一老者医马,及醒,马果愈。因此封嵫山神为“昭烈惠应候”,与之立祠。大中祥符二年()五月宋真宗赵恒诏兖州长史以天书降泰山日,每年六月六日建道坊设醮祭泰山于兖州,钦定六月六日为天贶节。

兖州当东、西、南、北咽喉要道。南走吴楚闽越;北达幽燕齐赵;东往琅琊东海;西通西京长安。“星轺计吏、雪来柳往皆取道于兹。”兖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质集散地,人文荟萃之都。

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封其十子朱檀为鲁王,就藩兖州,洪武十八年()朝廷将兖州升州为府,领四州二十三县,次年建成鲁王宫。因古城狭隘,明太祖令武定侯郭英扩建兖州城,将城墙南移二里三十丈,将原南护城河改为穿城河、府河。并将城门楼、城墙加高加宽,夯土城墙外包重约四十斤的标准型明城砖重修。城墙周长十四里零二百步,高三丈,垛口高七尺圆形重门瓮城四个,高三丈二尺,并设有垛口、垛口高九尺,总计有垛口五千八百九十三个。望孔、射箭孔等御敌设施,具备所有的攻防功能。城墙基宽二丈四尺,马道宽一丈五尺,城墙上以砖石铺路,可并行两辆马车,亦可骑马巡城,所以也称其为“跑马墙”。有更铺五十六处,有专职人员值班、打更,每晚放炮关城门、起吊桥,早晨开城门、放吊桥。

郭英建兖州城时,是运用周易学五行相生相克的风水理论,按八卦形制建城。城门楼为五间二层重檐砖木结构建筑,城墙四隅筑有角楼。而尤以南门楼最为高大雄伟、巍峨壮观。外门楼往南伸出近十米,似龟头南伸去泗河饮水,而南门与北门不相对,整整错过一条街,是为趋吉避凶以破解五行相克之说。且北城门一般不开正门,而只开从月城内往东去的一小城门,似龟尾东摆,百姓们亦称其为“扭头门”。以中御桥城区中心为龟背的最高点,纵五横四的街道为龟背的纹路,城东南诸天寺、城西南玄帝庙、城东北三义庙、城西北郡历坛为龟的前后四足。所以兖州素有龟城之称,系取意永久和吉祥。

兖州四个城门楼分别为南门曰德政,后改延熏、瞻峄;东门曰九仙,后改宗鲁;西门曰泗水,后改望京;北门曰青石,后改拱极。每座城门月城内外各有两个城门,加上“扭头门”,所以兖州又有九门之称。另外,在府河出入城墙的河道中,各有两道防止敌人从河中入城,用铁栅栏制作的水门。在东南城墙上还有一座奎星楼,琉璃瓦覆顶、精巧挺拔。在西南城墙上有一雪洞,为鲁王赏雪处。每个城门上各有石匾,西城门上的石匾上书:“西连赵魏”四字。四个城门楼上各有几门守城的铁炮,直到日军占领后才被日军撤掉。

鲁王府复原模型图(朱本喜摄)

鲁王府的建制遵明制,亲王邸第下天子一等,仿故官建制,应有尽有,只是小了若干倍,红墙绿瓦、富丽堂皇。皇城西墙内有一南北长的金水河,百姓们称其为“大明宝殿、金水卧龙。”

明代初期,建鲁王府皇城的同时,还在皇城以外建了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和风云雷雨山川坛,一年一度由鲁王亲自主持祭礼。清代末期天坛、地坛在息马地关帝庙春秋阁以北祭祀,在今息马地小区附近。

根据年在鲁王府遗址以西,施工中发现的鲁王府建筑大批残片,其全是绿色琉璃砖瓦。根据明制亲王府建筑的蚩吻瓦当和滴水的龙饰为四爪,而鲁王府出土的全是五爪龙饰。本是亲王府,几百年以来百姓们却称其为皇城、皇城门,府河称为御河、御桥、鲁王府外的田地称之为皇城园,就连鲁王第九世孙,永福王朱寿钜的林墓也被称作皇林,所在村庄至今仍叫皇林村。鲁王府究竟为何有这样的称谓,有待史学家作进一步的考证。

城墙外的护城河是由黑风口西流的府河水从东门外向南北分流灌入,深一丈二尺,宽三丈,四门都有吊桥。战乱年代护城河、城墙是古城的两道屏障,曾给城百姓带来平安。源源不绝的泗河水,一支穿城而过,一支环城西流,给古城带来勃勃生机,也是古城灵气之所在。清代咸丰年间知县莫炽在《浚源堂置买河田碑》中记:“……东引泗水沿流至城内,络河渠如肠胃之滋润,外环濠渎如襟带之周围。是此河为城守灌溉所资,为文风地脉所系,而国家漕艘亦赖之。”

鲁王在扩建城池的同时,在南门里路东建鼓楼,路西建钟楼。两楼高约10米,为跨街建筑,楼洞内供车马行人通行。按时响起的钟鼓声,帮助城内居民掌握一夜之中五更的时间,守城的兵士按钟鼓声开闭城门。晨钟一响,城门大开,开门放行,暮鼓一敲四门一关,禁止出入。古城的沧桑岁月在晨钟暮鼓声中轮回,那钟楼上的巨钟高约3米,重数千斤,钟上遍布铭文,解放后尚存。

兖州中山路老照片

兖州城的内部布局,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传统的对称布局特点,贯穿古代的封建礼制思想,以中御桥南北大街为轴线,钟楼与古楼以御街为对称轴,对称布置;鲁王府建筑正对中轴线。城内以纵横三条长街为主线,呈井田形状。城东西方向按左城隍、右衙署布置。城内既有镇台、道台、府衙、县衙各级衙门,又有名目众多的大小庙宇、道观,象征封建时代人神共治的理念。鳞次栉比的各级衙门及达官府邸、古庙宇、民居、市肆分布城内,道路平直,商业繁盛,是当时鲁西南最大的都市。

由于城内各街道庙宇多,而许多街道以庙宇得名,如玉皇庙街,城隍庙街、关帝庙街、佛爷庙街等等。而好多街巷都是专业经营一条街,如粮食市街、鱼市胡同、米营、菜市街、纸坊街、袜子巷等等。顾名思义,要购买什么货就可直接去什么街巷。

清代兖州府又扩大了建制在明代原四州之外又增加了东平州。兖州镇台衙门的镇台和兖、济、曹、沂、东平、黄河兵备道,道台衙门的道台都是朝廷钦定的二品或三品官员,知府是五品官员。当年镇台衙门的匾额上书“精勇猛进。”,门外两石碑上书“京国长城”和“岱南锁钥”。城内有驻军,镇台衙门对面为小校场,城西南为阅兵的大校场,据传说三国时期,曹操在此操练八十三万大军。南城门外是驻军营房。南门里原有一座小桥名曰“德胜桥”。每逢兖州府兵马出征,都是在南门外集结,放炮出发。军队打完仗回来,镇台、道台、知府等官员在南门外迎接,百姓们在“德胜桥”两旁夹道欢迎。

明清两朝,作为政治、军事重镇的兖州,战略地位突出,城墙高大而坚固,能攻能守,坚不可摧,全省闻名。儿歌曰:“金曲阜,银济宁,钢铁打的兖州城”。兖州既是京津屏障,又是鲁南大门。兖州古城曾经是一个灯光流火、夜不罢市的水陆码头。既有南京至北京、西京达东海的官道,又有泗水、曲阜通往济宁州、大运河的河道。清代,康熙、乾隆南巡、东巡多次路过或驻跸兖州,留下不少美好的传说。

兖州古城的一大特点就是将传统的建筑艺术与传统的风水理论相结合,布局独特,文化内涵丰富。

清宣统元年()在兖州大校场建飞机场,作为政治、经济、文化枢纽,兖州是我国最早设立飞机场的城市之一。民国元年()津浦铁路全线竣工通车,兖州站初名为“兖州府车站”。民国初年,驻守兖州的刘峙的部队将四个城门楼拆除,将木制吊桥改为砖石拱桥。

孙桐萱在兖州办的孤贫学校

民国二十年至二十六年(-),爱国将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师长孙桐萱驻防兖州期间,为古城的城市建设做了很大贡献。修路、浚河、修桥、兴办学校、营建津浦花园,开通了从火车站往西的大路,挖开城墙,新开“新东门、新西门”两个城门,并在两个城门石匾上,各书“新东门”、“新西门”,极大的改善了城市交通。

在北伐和内战中,蒋介石多次乘专机来兖州,将兖州视为与济南、青岛同等重要的三个鼎足而立的战略要地。解放后,毛主席、朱总司令、邓小平、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多次来兖州视察。

年以后各单位和群众建房、砌墙都去拆城墙砖。十年之内竟将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墙砖全部拆完。以后又围绕城墙建了几个大型砖厂,挖城墙土烧砖,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墙土已基本挖完。仅留下少陵公园北侧的百余米的土城墙,因当年为靶场才有幸留下。年,少陵公园在此砌砖包上土城墙,在城墙上砌垛口,并开城门名曰“拱极”,现为公园北门。

早在年兖州市政府启动打造兖州城市建设三大板块工程,如今兖州古城换新颜,一个集特色老城、生态东城、现代新城为一体的新兖州城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文章来自网络转载-

---广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