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临床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50831/4688851.html本文是小孩说话大人别插嘴第篇推送
为什么要说过年好?
因为人生本苦,所以千百年来,我们选出了一天,特意选出了一天,这一天让大家集体缓一缓,忍住忧愁,不谈悲伤。
这一天我们以扛起全世界的力气来发热,一起来暖一暖。
每年此时我都要发这样的一条微博,因为我觉得这句话写的很好。但是这些话,只有有了一定的阅历才能感同身受,少年是不会理解的。
妈妈总是觉得我挣钱容易,她觉得我一周就去学校两三次上课,剩下的时间都在家,每个月都比她身边人赚的多。我总是心里苦笑妈妈不懂。
妈妈不明白,读研读博,六年时间的机会成本,妈妈也不明白,我几乎每天写论文备课到深夜,很少逛街的付出。即便是脑力劳动看似没有体力劳动辛苦,但是要知道,薪水一方面根据劳动时间,更多的时候是根据劳动的不可替代性来定价。
更何况,工资在长期内是上涨的,现在过万的月薪,虽然比十年前多很多,但是实际上,什么都不是。
所以主观上,我从来都觉得自己是个穷人。尽管根据统计数据,客观理性的明白自己收入并不低。就像大家都认为应该属于中产阶层一样。
关于中产阶层,作为一个宽泛的阶层描述,身处中间的人们总是显得焦虑,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阶层提升,但净资产不足够高、可支配收入不足够多,仍需努力工作才能维持稳定的生活,而教育和医疗,是中产焦虑集中的场域——人们总要把自己奋斗而来的财富和阶层优势向下传递,消除阶层不安全感(转自《财经》.1.23特别报道|中产阶层的教育焦虑)。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中产阶层前所未有地膨胀起来,与之前的贫富差距很小的社会扁平化状态有明显的差别,家庭一旦有了财富积累,总会希望把这种优势传递给下一代。”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熊易寒表示。
在熊易寒看来,公众对中产阶层的认知有误差,中产并不一定意味着“富裕”,这是一个庞大且内部还有明显区分的阶层,中层、中下层的不安全感更加突出——净资产不高、可支配收入不是很多,仍需努力工作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活,且有随时落入下层或者底层的可能。
熊易寒认为,如果财富足够保证自己或者后代拥有没有危机感的生活,那就不是中产阶层了。现在普遍焦虑的问题是,大家都要做中产甚至富裕阶层,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上层变得越来越尖,竞争越来越激烈。民众既对阶层固化非常敏感,却无法接受正常的阶层间流动——有上升必然有跌落。
所以每当我和妈妈说,某某同学年薪好几十万依然焦虑,妈妈更不能理解。她总是和我举某某月薪两三千却依然很快乐的例子。我不知道月薪两三千的人是否真的快乐,我只知道我混的好、薪水高的几个博士同学,他们并不快乐。
而他们,多是理性和努力的人。
懂得买保险,懂得如何合理获得资产收益,不盲目消费,每天工作到深夜。
其实我挺怀念读博的时候。一个人一屋,自己学习,非常自由。然后晚上喝一杯红酒。有时同学聚餐,那时壮怀激烈,都觉得自己是个人才,对未来无限期待和自信。
后来,我上班了。那年我不到30岁,激情四射想把青春和热血献给教育事业。
再后来,我依然热爱我的工作,但是和同学同事交流,我能感受到,像自己这样幸运,真正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的人,太少了。再加上薪水不如自己的期待,重复无聊的劳动,成了现在“丧文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养一个孩子和装修一样,费用是不存在上限的。多好多贵的都有,从吸奶器婴儿车到奶粉等等。将来孩子上幼儿园上学,更是不小的支出。每当我和妈妈说这些,妈妈总说,那穷人还不活了咋地?
是啊,挣多少都能活,但是问题是我已经站在这个位置了,我为什么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有个流行的说法,你赚钱的速度一定要超过父母老去的速度。其实我们每个成年人都在和时间赛跑,为父母,为孩子,为自己。
看看自己的微博关键字,读博和刚来东财的时候,是这样的:
现在呢,我都不敢测,害怕最大的字是金钱赚钱挣钱。我这么一个正能量的热血少年的人设,怎么能崩塌成油腻的中年人?
我问好朋友,怎么才能年薪百万,好朋友这样说:
我笑着说,你真不愧是学金融的。
同学聚会后有人和我说,某某人那么有钱,就不能请大家吃啊,非得AA制。我心里说,其实有钱人也很穷。因为我从小学到大学到博士,换了很多学校,所以我见过很多阶层的人,自己在二线城市也算拿着让别人羡慕的薪水,却觉得很多想买的东西都买不起,慢慢理解了“越有钱越穷”并不是矫情。
我们衡量有钱与没钱,习惯于以当下自己的消费水平为标准。
月薪的姑娘,想当然地觉得,如果月薪到了两万,每个月都有一万五的赢余,好爽。但当她月薪两万的时候,会发现周围人都开车上班,她也要买车。
“不要随便羡慕有钱人,因为他们也很穷。”
我们大多数人所能接触到的所谓有钱人,其实跟我们一样都是穷人。只是拿月薪跟拿年薪的区别,买平米房子跟买50平米房子的区别。真正称得上有钱的,是天时地利人和造就的那全球千分之一的人,他们是大企业家、影视明星,是不可能出现在平常人的社交圈中的那一小撮。
我体会不到马云说的太有钱的烦恼,但是作为努力奋斗的好青年,我们能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当钱越赚越多,却没有获得想像中的轻松和富有。
城市新中产养一个孩子,成本至少一两百万,还不算送去英美留学。二胎放开以后,如果多生一个孩子,意味着他们至少要再多赚一倍的钱。
你缺钱,有钱人更缺钱。你有选择,可以吃差一点,穿差一点,不结婚不生孩子,而你眼里的那些有钱人,在他们的阶层里,生二胎三胎,孩子上国际学校、去英美留学是常态,他们没有退路,只能拼命向钱(摘自艾小羊《为什么钱越赚越多,却觉得自己越来越穷》)。
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你每天最开心的事是什么,我说,Excel记录银行卡里总资产和资产收益的。说完心里想,完了,这给学生说的是什么价值观啊。
有时看见周围同学的父母生病住院,同情的同时也越发感到自己的幸运,因为父母身体健康,我才有更多的精力去忙自己的事情。再看见某些家族里依然存在的重男轻女和落后思想,我更加感慨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真的是难以估计的。
以前总是觉得我所有所谓的成绩都是自己努力换来的,但是长大后会明白,一个人能走多远,真的是个人能力努力和家庭的支撑,而不是一代人的结果。
前几天CFA出成绩,朋友圈又开始小刷屏。现在孩子好累啊,中小学成天补课,大学要为读研准备,读研不仅考CPA,还要考CFA,财力人力物力都得跟上。大家都在跑,除非你自觅独径或者“自甘落后”,这么努力最后也只有一小撮人胜出。不容易。
孩子累,家长就没有压力吗?CFA的考试费多少钱?国内几大名校金融专硕的学费多少钱?出国留学又需要多少钱?
上班五年了,学生说我越来越像老师。也许这就是角色感吧。其实我也不想这样,但是当周围人以自己的角色和你相处时,自己也难免会“入戏”了。你会发现,随着年龄差距的扩大,学生和你说话越来越客气,甚至有时自己觉得自己态度不够好的时候,学生依然会说一声谢谢老师,让自己内疚。所以提醒自己,时刻注意成为一个高尚人格的人,而不要让周围人只因为角色而选择态度。
经济学学多了,除了变得理性,有时也会有一些心理优势。其实心理优越感无处不在,各行各业都存在的鄙视链就可见一斑。从高校出身,到家庭出身,再到行业出身。学历出身和家庭出身,有时会给人带来等级感。有人即便混的不好,也会因为出身而充满自豪感,在精神上鄙视那些即便混的好但是出身不好的人。“你算哪块小饼干?”
偶然翻到年自己还会因为别人的过分评价而在朋友圈诉说真实感受,很多朋友当时还给我留了很多支持的言。读来也很暖很感动。
而现在,我会直接选择屏蔽过分评论的人[摊手]。
为什么我们的心开始变得坚强(硬),对不挣钱的事情又少有热情?因为他们肩负的负担开始变得重了。
人到中年后,就自动分成两大阵营。一是依然拼命努力(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其主要表现为,保持工作狂的状态;一是小富即安,享受生活。其主要表现为,捧着娱乐节目不放,时常约哥们去小饭店喝点小酒。
佛系的两个条件:
1.活的还不差
2.前进很困难
你是否还有足够的动力去奋斗?
昨天看到连岳关于高考的文章,禁不住双眸有些湿。
所谓的意气风发,人生的high点其实就那么几次,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在默默的努力。或许这就是我们年少时,参加高考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吧。
最后还是说一句,在可以缓一缓的春节里,过年好。
成年的孤独(一)在这里
《小孩说话大人别插嘴》第篇。翟光宇,80后,金融学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现在东北财经大学任教。
我只是喜欢说一些实话,让遇见的人和事向着好的方向前进一点点。
#若喜欢,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