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膜膨出手术成功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逼尿肌切除术自体膀胱扩大术神经源 [复制链接]

1#
逼尿肌切除术(自体膀胱扩大术)

年Mahony和Laferte第一次实施了自体膀胱扩大术,当时他们试图通过仅在逼尿肌上做切口但不切除逼尿肌达到扩大膀胱容量、减少尿失禁的目的。Cartwright和Snow将其演化为目前的自体膀胱扩大术(逼尿肌切除术)。自体膀胱扩大术(逼尿肌切除术)通过剥除膀胱壁肥厚增生的逼尿肌组织,同时保留膀胱粘膜的完整性,形成一“人工憩室”,从而改善膀胱顺应性、降低储尿期膀胱内压力,达到保护上尿路的目的。该术式的主要目的在于抑制逼尿肌过度活动,术中应切除脐尿管周围膀胱顶、后壁、两侧壁的大约占总量至少0%的逼尿肌组织,以期更完全的抑制逼尿肌过度活动。

该术式主要适用于经过抗胆碱能制剂等药物或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无效的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建议术前膀胱容量成人不应低于ml或同年龄正常膀胱容量的70%,术后大多数患者须配合间歇导尿。建议术前膀胱测压容量成人不应低于ml或同年龄正常膀胱容量的70%,术后大多数患者须配合间歇导尿。

手术取下腹正中切口,腹膜外分离膀胱,分离范围应超过膀胱上半部。沿膀胱粘膜与逼尿肌之间的层面钝性与锐性分离相结合,应仔细剥除脐尿管周围膀胱顶、后壁、两侧壁的大约占总量0%的逼尿肌组织,以期更完全的抑制逼尿肌过度活动(图1)。必要时术中调整膀胱充盈程度有助于保持正确的分离层面。如果术中不慎分破膀胱粘膜可应用5-0或6-0的可吸收线缝合破口,一旦分破膀胱粘膜术后效果将受影响。分离完成,完整的膀胱粘膜膨出形成一“人工憩室”(图),从而达到改善膀胱顺应性、降低储尿期膀胱内压力,达到保护上尿路的目的。

图1沿膀胱粘膜与逼尿肌之间的层面仔细剥除逼尿肌组织,必要时术中调整膀胱充盈程度有助于保持正确的分离层面。

图分离完成,完整的膀胱粘膜膨出形成一“人工憩室”

许多术者对该术式进行了细节上的改进,腹腔镜自体膀胱扩大术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图3将两侧逼尿肌瓣边缘悬吊在腰大肌上

Skobejko-Wlodarska等将两侧逼尿肌瓣边缘悬吊在腰大肌上,以期达到预防膀胱粘膜的萎缩的目的,但也有作者报道这样做意义不大。Rawashdeh等对手术细节做了一些改进,手术一般取Pfannenstiel切口,生理盐水充盈膀胱,腹膜外解剖分离膀胱顶壁、前后壁,范围大约5×7厘米,结扎脐尿管。冠状面从一侧膀胱基底沿膀胱顶部切开逼尿肌达到另一侧膀胱基底,将逼尿肌纤维从膀胱粘膜上仔细分离,分离完成后形成前、后逼尿肌瓣,将前逼尿肌瓣边缘与腹直肌后鞘缝合,将后逼尿肌瓣边缘与后腹膜缝合,目的在于预防逼尿肌两边切缘之间的重新粘连和膀胱粘膜的萎缩。术后一般留置尿管4~5天,拔除后开始间歇导尿。如果术中膀胱粘膜有破裂,延长留置尿管引流到7天。Dik等的手术细节与RawashdehYF稍有不同,他保留脐尿管周围一小块逼尿肌组织,完成剥离后将脐尿管周围保留这一小块逼尿肌组织与脐水平的腹前壁相固定,以期达到固定牵引支撑作用。

一般术后1~年膀胱容量可以达到稳定状态,在膀胱容量未达到稳定状态前可配合应用抗胆碱能制剂。大约/3的患者术后长期疗效稳定,术后效果不佳的患者仍可接受肠道膀胱扩大术。

年Stohrer报道了39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术后膀胱功能容量明显改善,但他并未报道平均随访时间。Kumar等认为自体膀胱扩大术治疗特发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效果优于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Rawashdeh等报道了14名年龄平均6.7±4.3岁的儿童(0.9岁至14.岁),平均随访5.9±1.7年。所有患者都被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其中包括9例脊髓脊膜膨、例骶骨发育不全,1例腰骶部脂肪瘤,1例多个椎体异常和1例脊柱神经母细胞瘤。手术的主要指证包括尿失禁11例,其中8例存在膀胱高压与膀胱输尿管返流、低膀胱容量和上尿路损害。该组患者无重大术后并发症发生。虽然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平均最大膀胱测压容量改善不明显(术前89.7±70.6ml,术后1个月9.5±75.1ml),但随着时间推移,术后3个月、1年、5年和术前比较增加了16%、37%和9%,最终多数患儿达到与年龄接近的膀胱测压容量。11例尿失禁患儿中,术后8例通过清洁间歇导尿可以实现完全控尿,1例显著改善。6例膀胱输尿管返流治愈,1例得到改善。他认为自体膀胱扩大术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患儿安全有效,但他同时指出,许多患儿如果膀胱出口阻力很低的情况下单纯通过自体膀胱扩大增加膀胱容量无法达到最佳效果,因此,随访期间不但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