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69452.html13131313113133333333313123
作者:洞见ADC
在人生的航班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01
大一那年寒假,我乘飞机回家,途中遇到了一阵强气流。
飞机开始颠簸,乘客们乱作一团,空姐忙着四处安抚情绪。
半小时后,风波过去了,可那种弥漫在空气里的恐慌感,却久久无法散去。
为了克制内心的后怕,我双手紧紧握住座位扶手。
无意间,却瞥见旁边临窗的一位老人,正气定神闲地翻看着一本书,仿佛隔绝了刚才发生的一切。
我不禁疑惑,这种情况下,如何还能静下心来读书?
老人感受到了我的目光,将他手里的书递给我,示意我也翻阅看看。
我接过书,翻开第一页的时候,就怀疑,以我现在的状态,能看得进去吗?
但不管怎样,总不能拂了老人家的好意,我强逼着自己逐字逐句读下去。
奇怪的是,在翻读了几页之后,我那原本焦虑的心,居然也渐渐平静了下来。
一种久违的心安,渐渐涌上心头。
这次经历让我有了一个新的感悟: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静不下心。
有时候不是环境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没有找到一个屏蔽嘈杂世界的方法。
当内心烦躁、感到焦虑的时候,不妨想象自己在飞机上,开启人生的“飞行模式”:
屏蔽外界的噪音,在静谧之中和自己独处,聆听灵魂深处的声音。
02
假如不带手机电脑,把你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什么都不能做,你能不能待满15分钟?
来看看这样一个实验。
弗吉尼亚大学找来一群志愿者,让他们单独待在一间空屋子里15分钟。
在这期间,志愿者们有两种选择:
一是坐在那里什么也不能做,安静地等待时间结束;
二是按下电击按钮,给自己一个微电流的电击,以此来打发时间。
刚开始的时候,志愿者们信誓旦旦保证说,自己绝对不会使用电击按钮。
可规定时间还没结束,就有一半以上的人,宁可选择接受电击,也不愿一个人孤单地待在那里。
甚至还有一名志愿者,在短短的15分钟里,总共电击了自己次。
作家梁文道曾说过,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
在这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在忙碌中开始迷失了自己,变得愈发空洞和麻木,渐渐丧失了与自己单独相处的能力。
TED演讲家皮克·耶尔,在29岁的时候,就过上了我们大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供职于美国顶级新闻杂志《时代周刊》,工作体面;
出入于曼哈顿最繁华的街区,社交圈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
居住在豪华的公寓,薪资优渥,没有经济负担。
但这种普通人心中理想的生活,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在内心深处,他总觉得自己活得很空虚。
思虑再三,他辞掉了稳定的工作,从繁华的曼哈顿搬到日本一条寂静的小巷子里。
那里没有汽车,出门几乎要靠步行,房间里也没有电视机,仿佛同外部世界隔绝了一般。
当时很多人不解,父亲甚至打电话过来骂他。
可他依旧不为所动。
他在无人打扰的小房间里开始独居生活,不再混迹于各种社交圈,而是醉心于阅读和写作。
将都市的噪音过滤掉后,他发现自己原本躁动不安的心,竟然在这儿找到了归属感。
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写在《安静的力量》一书中。
在书里,他提到了自己追求人生终极幸福的方法:
关掉电脑,将手机丢到一边,远离电子产品,享受独处、静坐。
将双眼所见,转化为内心洞见,才能将生活过得更有意义。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
在没有噪音打扰的时候,我们会自动褪去华丽的皮囊,赤裸裸地站在自己的灵魂面前。
唯有与自己好好相处的人,才能化解生活表面的浮躁与空虚。
在独处之中,找到人生幸福的意义。
03
有人向媒体人Spenser请教写作秘籍:“生活里琐事太多了,如何能在写作的时候,心无旁骛呢?”
Spenser说,他每次写作前,都有一个小小的仪式感:就是强迫自己把手机设定为“飞行模式”。
接着,他会告诉他的同事们,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事,一律不要去打扰他。
在一个干扰因素多的环境中,想要全神贯注地完成一个任务,就必须得给自己制造一个隔离空间。
著名演说家彼得·尚克曼,有一次在美国收到一个出版社邀约,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本书稿的创作。
可眼看截稿日期将近,他却被各种杂事缠身,一直没能抽出时间来写。
情急之下,他买了一张从纽约到东京的机票。
纽约飞到东京大概十几个小时,在飞往东京的航班上,他就完成了一半书稿的创作。
飞机落地后,他喝了一杯咖啡,又立马买了票飞回纽约。
原本拖了很久的书稿,在这来回的30个小时里,他居然奇迹般地写完了。
他在一篇博客中分享道:“让自己封闭起来,是保持专注的秘诀。”
生活里干扰因素太多,导致我们常常没法集中注意力,效率低下。
工作学习两三分钟,就要看一会儿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