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的张大姐,来自河南信阳。两年前开始感双侧下肢偶发乏力,严重时感麻木,休息后好转,当时未引起重视。后来每次劳务后感双下肢乏力明显加重,常规伴麻木,并且麻木感从双脚不断往上延伸。医院医院就诊,均未查出明确病变。眼看毛病都发展成不能走路了,竟然什么毛病都没查出,张大姐度日如年。
多处打听及经熟人介绍下,张大姐由家人陪伴到我院骨科就诊,做完血液化验、脊髓磁共振、CTA、DSA等一系列相关检查后,立即组织神经外科、骨科、神经内科、介入科等全院MDT大会诊,诊断考虑胸10-12段脊髓血管畸形,硬脊膜动静脉瘘可能。MDT会诊建议术中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后手术切除。
手术由神经外科孔军主任担任主刀,贺军华医师、俞海医师担任助手,并详细制定了手术方案。该手术用术中美蓝造影确认病变血管,难度大,风险高,稍有不慎可能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永久截瘫!病情及治疗方案告知张大姐,她是喜忧参半,喜是终于查出毛病,有希望了,忧是手术风险大,又十分紧张。
在孔军主任的详细解释安慰下,并当知医院调来,具有非常丰富的神经外科手术经验,张大姐及她先生便决定接受手术。在孔主任精湛的手术下,术中造影顺利找到病变血管,确诊是硬脊膜动静脉瘘,并成功封堵掉瘘口,切除病变血管。手术非常成功,术后第二天张大姐的双下肢乏力便有所改善,术后一周竟然可以站起来行走了!几年的求医无果后,张大姐最医院重新“站了起来”!
很多人没听说过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这个毛病,临床相对少见,疾病名字又拗口,其实它是血管畸形中较常见的一种血管性疾病,只是多年来人们未曾注意它像“蚯蚓”一样,长在脊髓硬脊膜上。随着脊髓磁共振、脊髓血管造影技术的不断发展,该病的检出率在不断增长。
孔军主任介绍,该病临床少见,其发病率尚无准确统计,发病年龄为中老年患者多见。病变主要集中在下胸椎及腰椎,其它部位少见。一旦患病,症状将进行性加重,最后导致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病程较长,从出现症状到明确诊断平均需要2-3年,一般2年内双下肢或其它如排尿、排便等功能进行性恶化,2~4年出现截瘫,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所以早期确诊较为困难,许多病人在被确诊和手术前已严重丧失了自主活动的能力。脊髓MRI、造影(CTA/DSA)是主要的诊断方法。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可以辅以介入栓塞,且越早效果越好。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健康的越发重视和医学诊疗水准的不断提高,硬脊膜动静脉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该毛病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孔军主任再次强调:一旦肢体有麻木无力、行走不稳,应引起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医院进行正确的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是“重新站立起来”的最根本保障。
专家简介
孔军,神经外科科室负责人,副主任医师,神经外科硕士
中国中西医结合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委员,浙江省癫痫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神经外科专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复旦大医院静安院区任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擅长:各种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的显微手术,颈内动脉剥脱术、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周围神经疾病的微血管减压术,以及颅内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贺军华,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擅长颅脑创伤、出血、肿瘤的手术治疗及癫痫的手术治疗。在国内外主流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俞海,主治医生
浙江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熟练掌握各种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及颅内肿瘤的常规诊疗。目前研究方向为癫痫,帕金森病等脑功能性疾病的外科治疗。在国内外主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同德官微为您健康加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