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膜膨出手术成功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文带你看懂颈椎病解剖经典影像改变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治得好 http://pf.39.net/bdfyy/tslf/

颈椎的解剖学特点

1

环椎

前结节(1)、前弓、齿凹(2)两侧为侧块、侧块上面有上关节凹(5)与枕骨形成关节、下面有下关节面(4)与枢椎形成关节、后弓(6)、后结节(7)、两侧块外后的横突中间有横突孔(8),走行椎动脉。

2

枢椎

齿状突(5)前关节面与环椎齿凹形成环齿关节;

齿突后关节面与环椎后韧带相连;

无上关节突,两侧的上关节面(9)与环椎的下关节面相连形成关节。

张口前后位显示的正常环枢关节:

3

椎弓根

下部颈椎的椎弓根倾向于前后走向,而向上则逐渐倾向于横行,故椎间孔和横突距椎体侧后缘较近。正位片下部椎弓根呈“0”形,而越向上越不清楚。

4

横突

走向:由椎体侧缘和椎弓根外前缘走向外前方。

横突孔:位于横突根部,距椎体侧缘(钩突)较近,其内有椎动脉、椎静脉和神经穿行。

横突沟:位于横突上缘,有神经通过此沟。

前/后结节:位于横突末端横突沟的前后方。

5

棘突

除C7的棘突外,其他棘突分叉,且叉的大小不对称。

6

椎间孔

因颈椎椎弓根斜向外后方,故其椎间孔在50°斜位上显示清楚,呈纵径大于横径的卵圆形(占90%),一般纵径约等于同椎体的3/5,横径相当于纵径的2/3,少数呈圆形。有时因位置或中心线的关系,椎间孔可以由上向下依次增大或变小,无病理意义。环/枢椎不构成椎间孔。

穿行于椎间孔的神经根约占椎间孔内径的1/2,故一般情况下纵径轻度变小不产生临床症状,而横径变小则可以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

上下小关节突显示光滑,无变尖或肥大硬化,关节间隙清楚。钩椎关节在椎间孔前下方。

椎间孔的构成:

上为上位颈椎椎弓根的下切迹;

下为下位椎弓根的上切迹;

前有钩椎关节;

后有上/下关节突。

因钩椎关节和上下关节突最容易增生,所以椎间孔往往是横径变小。

多排CT图像重建显示椎间孔

7

钩椎关节

又称钩突关节、椎体半关节、弓体关节、Luschka氏关节

为后天逐渐形成的滑膜关节,至青春期发育完整。

钩椎关节是一个不完整的滑膜关节,关节囊的一部分由纤维环组成。

钩椎关节关节突:椎体外侧缘中后部向上突出的钩突(唇状)及与其相对应的上位椎体的外下缘。

钩椎关节有限制颈椎旋转和防止颈椎间盘向外后方突出的作用。

钩椎关节前外方有椎动脉、椎静脉,外后方有神经根,所以当椎间隙狭窄和/或钩椎关节增生时易产生相应的颈椎病症状。

钩椎关节:由下位椎体外侧缘中后部向上突出的钩突(唇状)及与其相对应的上位椎体的外缘构成;正位呈“托盘状”,左右对称。

8

颈椎的生理曲度

颈椎前突,最突点一般位于C4,故颈椎病多发生于C4上下方;

颈椎的前突距离测量:枢椎齿突后上缘向下至第七颈椎体后下角划一连线,该线至C1—7椎体后线的最宽距离,正常为12mm+-5mm。

大于17mm为前曲过度;

小于7mm为曲度变直。

椎体后线某一局部向后超越该垂直线为反曲(或称后凸)。

左图:正常颈椎曲度12mm+-5mm

中图:前曲过度>17mm

右图:C5/6为中心后凸负值

正常颈椎:侧位、斜位

侧位可以划3条线:

椎体前线:全部椎体前缘的弧形连线,向上至枕大孔前缘

椎体后线:全部椎体后缘的弧形连线,代表椎管前缘线。

椎管后线:又称棘突基底线,为棘突根部连线。

以上3条线正常不论过屈或过伸应保持连续,不偏移和错位,各线之间基本平行。

9

颈椎韧带

颈椎周围的韧带对维持内外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如果颈椎病无骨质改变时,而血管、神经、韧带(尤其是黄韧带)受压或扭曲(如某一椎体旋转)产生充血水肿,病史长者可以纤维化,出现颈椎病症状。

椎体前有前纵韧带;

椎体后有后纵韧带;

椎体两侧有椎旁韧带;

椎弓间有黄韧带;

横突间有横突间韧带;

棘突间有棘间韧带;

棘突上有棘上韧带(项韧带):最易钙化

椎体间有椎间盘。

10

椎动脉

由左右锁骨下动脉各向上发出一支椎动脉,可以分成4段:

从起始部至C6横突孔;

C6横突孔至C2横突孔;

C1/2之间;

从C1穿过寰枕后硬脑膜,经枕大孔至对侧椎动脉。

颈椎的旋转、移位,尤其第1、2段,极易损伤椎动脉,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

颈椎病

1

定义

颈椎病的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突出分型:

中央型:髓核物质通过纤维环后部突出,到达后纵韧带下,此型较常见。

侧方型:亦称椎间孔型,突出物可压迫椎间孔处的神经根。

侧后型:由于纤维环最薄弱的部位在椎间盘后方中线两侧,故此型最常见。

2

临床分型

依据临床表现可分为7型:

1)颈型:亦称局部型,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不适,有相应压痛点。可以无椎间隙狭窄、无或轻度骨质增生,仅表现生理曲度改变及颈椎不稳,项韧带钙化是此型的重要X线表现。

2)脊髓型:椎间盘后突压迫脊髓,主要表现为脊髓受压的表现,感觉运动障碍、肢体或躯干麻木无力;

3)神经根型:最常见,主要表现为神经根受压症状如上肢麻木疼痛等:

C4-5病变:症状表现在上臂外侧,前臂桡侧;

C5-6病变:症状在拇指食指桡侧,肱二头肌反射下降;

C6-7病变:症状在中指,肱三头肌反射下降;

C7-T1病变:症状在无名指、小指麻木。

4)椎动脉型:主要表现为头晕等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头晕、呕吐、体位性眩晕、听力障碍、视物不清等。

5)交感神经型:主要表现为心慌心前区痛、出汗、失眠、多梦、眼痛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6)食管型:可出现吞咽困难和异物感等症状。

7)混合型:兼有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表现。

脊髓型颈椎病JOA评分标准(JapaneseOrthopedicAssociation)

脊髓型颈椎病JOA临床分型:

无症状(17分):无脊髓损害的临床症状

轻度(13-16分):肢体不灵活,对生活有影响,但尚可胜任一般工作

中度(9-12分):肢体无力或不灵活,或二便有异常,生活可以自理

重度(5-8分):肢体有部分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二便失禁或潴留

严重(0-4分):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二便失禁

3

颈椎病的诊断必须具备的条件

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影像学证实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有退行性变;

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一致。

如果仅有影像学表现、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退变,而无临床症状,应该诊断为“颈椎退行性变”;因为55岁以上人群80%影像学表现有颈椎退行性变,而大部分无临床症状。

如果仅有临床症状而无影像学表现,临床诊断也应该谨慎,因为没有颈椎退行性变就没有颈椎病的基础;颈椎以外的疾病也可以引起相同的类似症状。

颈椎病10大经典影像学改变

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常常首选X线片,常规摄取侧位、双斜位;

但若了解对硬膜囊、脊髓、神经根的影响,需行CT或MRI检查。

1

椎间盘的改变

椎间盘变扁:平片显示椎间隙狭窄,是诊断颈椎病不可缺少的征象。

髓核积气:髓核内不规则气体影。

软骨板下积气:软骨扳与椎体间线状或片状气体影。

椎间盘钙化:多发生于椎间盘前部的纤维环,呈三角形指向椎间隙。

椎间盘膨出。

椎间盘突出:不属于颈椎病的改变,但颈椎病时易出现。

椎间盘突出CT征象(椎间盘密度低于椎体、高于脊膜囊):

膨出:椎间盘均匀地超出椎体

突出:椎间突出于椎体后缘呈软组织密度影,可见钙化,硬膜囊及其外的脂肪受压、变形。

颈椎病CT

2

椎体缘的改变往往与椎间盘改变同时存在

增生硬化:前缘多见或较重。

增生肥大:易压迫神经根、椎动脉和硬膜囊而引发症状,严重者钡餐检查可见食管受压。

Schmor结节:极少见。

平片CT及MRI均可显示椎体缘的改变,并且CT、MRI还可显示椎体缘对硬膜囊、神经根及椎动脉的影响。

C5/6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增生

颈椎曲度变直、C5/6/7椎间隙略窄

左侧5/6钩椎关节增生致椎间孔变小、而右侧椎间孔正常。

3

钩椎关节的改变钩椎关节的改变

关节间隙变窄:主要显示椎间孔变形;

关节面硬化增厚;

钩突增生肥大:变长变尖;增大变圆钝。

侧位裂隙征:是侧位X线平片见到的征象,表现为椎体下部,位于椎体中后部或横贯椎体前后的带状或线状透亮影;此乃钩突增生肥大与上位椎体的钩突关节面边缘部增生后,它们之间在侧位形成的低密度影。对颈椎病的诊断有肯定意义。

上述征象中的1~3条平片CT及MRI均可显示,但显示对椎管内结构的影响以CT和MRI为好。

双侧5/6钩椎关节增生致椎间孔变窄

4/5、6/7钩椎关节增生致椎间孔变小

C5椎体裂隙征

C5.6椎体裂隙征,双斜位显示双侧钩椎关节增生明显

4

椎弓关节(上下关节突)的改变

关节间隙变窄

关节面不均匀性硬化增厚

关节内积气

下关节突增生肥大变尖导致相应棘突根部凹陷硬化,称“切凹增生症”。形成原因是:颈椎病时韧带失去了对颈椎的维持作用,上位颈椎下滑后移,下关节突伸长变尖硬化,刺激棘突根部上缘产生凹陷。但C6-7上下关节突正常时较长无硬化,需结合临床。

↑小关节积气,关节面硬化

↑C3下关节突变尖硬化

病例分享:

女,66岁,C5/6椎间隙狭窄、C6下关节突变尖、C3/4、6/7、C7/T1小关节面硬化

女,36岁,C4下关节突变尖;项韧带钙化;椎间孔正常

切凹增生征:伴小关节面硬化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如果您是一名基层医生,请扫描下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