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膜膨出手术成功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割席断交rdqu [复制链接]

1#

“割席断交”话题榜

年初有霾,年底仍有霾;年初吵转基因,年底还在吵转基因;年初有宫斗剧《武媚娘》,年底又是宫斗剧《芈月传》。

年年岁岁事相似,岁岁年年“撕”不同。

年,中国一起又一起重大新闻继续为网民们“站队开撕”提供充足的话题,为了它们,网上“果取关”、网下“友尽”的现象也不鲜见。《城市周刊》为此推出了这个年终盘点,它们固然都是今年新出现的事件,但背后相关领域的争吵,却已持续多年依旧毫无定论。

即便如此,透过这些弥散于网络的“戾气”依稀可以看到,万马齐喑的时代终究一去不返,对多元价值观的认可,正越来越成为网络公共空间社会话题讨论中的共识。

《穹顶之下》:是环保的胜利,还是柴静的胜利?

年12月,当大陆网民又一次为身边的雾霾而抓狂时,央视前主持人柴静已入选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选的年“全球百大思想者”名单,原因当然是年初她拍摄的那部关于空气污染的纪录片《穹顶之下》。

2月28日,这部时长分钟的纪录片出现在网上,迅速引发了全民热议,成为年第一场公众事件。

柴静因其知性气质而被许多网民追捧为“公知女神”。

“柴静太会讲故事了”。她的一位同行这样看待这部纪录片的成功。在这部《穹顶之下》中,她以一个女儿身患肿瘤无法外出游玩的“母亲”的身份面对观众,“这是我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据她自述,自己在年初怀孕,未出生的孩子却被检查出患有肿瘤,一出生就要进行手术,尽管已经痊愈,但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她对雾霾的感受却越来越强烈,因此不得不走上探寻之路,于是有了这部纪录片。弱者反抗强者,愤怒、警醒、面对、自我激励、团结一心……这些吸引人的元素和她作为主持人的个人魅力结合在一起,“完美地把冰冷的数字与温暖的感情结合,用故事的形式传递给大众”。

只不过,仅仅一两天内,各种针对该片乃至柴静的批评文章就从四面八方冒了出来。有医学教授针对片中柴静女儿的病情进行质疑,因为没有一种良性肿瘤是必须刚一生下来就被拿走去做手术的,柴静女儿得的应该是一种叫“脊膜膨出”的新生儿常见病,跟雾霾没有关系,主要诱因是孕妇缺乏叶酸;有人指出,中国的癌症在过去数十年直线上升,只是因为医疗进步、人均寿命提高,主要原因并不是空气污染;还有观点认为,她以一个受到伤害的母亲的形象侃侃而谈,温柔而平和地慢慢调动观众情绪,用诉诸情绪而不是理性的方式来让大众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是不是一种煽动?

更有人认为,柴静在片中要求增加环保部门的权力,呼吁改革中国的能源市场格局,以腐败问题来指责中国能源体制,甚至要求不惜牺牲就业来关闭很多落后产能和调整能源结构……这些建议,使这个片子超出了“做公益”的范围,从而变成了一种政治宣传。

“社会的决策,不是讲温馨讲情怀讲故事,任何一个社会选择的背后,往往都是冰冷的经济学核算。任何选择都有得有失,我们要讨论的,是它‘值不值得’。……光是大骂一样东西‘很坏’是不够的。我们至少应该追问三个问题:它‘具体有多坏?’‘有没有更坏的?’以及‘没有它会不会更坏’?”有观点评论道。

纪录片《穹顶之下》中,柴静现身说法。

是做公益,还是搞煽动?

观点A:柴静的纪录片促使中国人对雾霾空前重视。

观点B:这部纪录片问题多多,煽情成分远多于实际意义。

资料来源:界面新闻3月1日《柴静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是怎么火起来的?》、李晓鹏3月10日《我们为谁而战?——柴静穹顶之下存在的问题以及舆论争议背后的政治博弈》、新浪创事记3月3日《为什么穹顶之下没有说服我?》

《武媚娘传奇》变“武大头传奇”:胸,该剪,还是不该剪?

范冰冰在《武媚娘传奇》中饰演的武则天造型,被吐槽为太像花魁。

从内容本身来看,电视剧《武媚娘传奇》可谓乏善可陈。但谁也没想到,它居然引出了年第一个网络争议热点。

年底,《武媚娘传奇》开播,各种穿帮狗血无不在证明,这又是一部了无新意的宫斗剧,为数不多吸引人的地方,也只剩下了剧中女性角色们大胆的着装。然而,播出16集后,该剧突然“因技术原因”停播四天,而复播后,观众发现原来剧中女性角色的“爆乳”镜头不见了,取而代之是脸部近镜头的大特写,以至于剧中一个画面成了这样:武媚娘抱着一个脑袋倾诉,被抱着的人却只露了个头顶,只有看了剧情才知道,武媚娘抱的是李世民。这一事件由此引发坊间热议。更有网民戏称,《武媚娘传奇》变成了“武大头传奇”。

对于“剪胸”的问题,大陆监管部门广电总局的回应是,这部剧播出后,他们收到不少观众的投诉,反映其“存在一些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画面”,因此做出了相应处罚。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争论。一类观点认为,剪胸是有合理性的——一家人晚饭后一起看电视,有大人有小孩,这时却满屏幕都是“波涛汹涌”,势必对孩子有不良影响。相反观点则认为,这种低胸着装谈不上色情,公众场合不难发现类似着装的女性。影视剧里的低胸可以剪掉,现实中怎么办?一个充斥性禁忌的社会与一个对性持健康大方态度的社会,哪个更有利于儿童成长?

是否应对大陆影视剧实行分级制度,也再度成为争议焦点。支持者认为,《武媚娘传奇》这类尺度比较大的影视剧,应该在非黄金时段播出。即使自由如美国,电视节目也是有事先审查与分级的,共分四级:TV-G,适合所有人群观看;TV-PG,儿童需要父母指导进行观看;TV-14,14岁以下儿童需要父母指导进行观看;TV-MA,仅适合17岁以上成年人观看。

事实上,中国每年都有人大代表提出电影分级之类的议案,但广电总局的反应并不积极,年8月的文化体制改革发布会上,有广电总局的领导表态:中国“不适宜推进电影分级制”,原因是“管理跟不上”、“不适合国情”。一位广电副局长说,电影分级在实践中还没有看到非常成功的经验,包括国外一些电影发达的国家,在管理的过程中,市场还存在很多难以有效控制青少年观众等进入市场、进入影院、进入网络、进入网吧看电影的情况。

张馨予饰演绝世美女萧淑妃。

该不该推行分级制度?

观点A:应该,一些镜头本就不适合孩子观看。

观点B:分级没意义,还不如强行禁止。

资料来源:《华商报》1月22日《武媚娘传奇裁胸风波始末》、虎嗅网9月5日《电影立法的两大争议点:分级还是审查,保护还是开放?》、《四川法制报》11月4日《电影立法:是否应建立分级制度?》

李银河公开“变性”爱侣:跨性别者在中国

性学家李银河不是第一次引发争议,但年,她格外引人注意。年12月,一篇指认她为女同性恋的文章在网上流传,她为此发布博客文章《对所谓拉拉身份曝光的回应》,却更令人吃惊。

在这篇文章中,她详述了自己的丈夫、作家王小波过世后,与一位“跨性别者”相识、相恋,共同生活17年的过程。令很多网民惊讶的是,尽管李银河的伴侣是一位“生理女性、心理男性的人”,她却从头到尾都在否认自己是女同性恋,并强调对方“从外貌还是内心看,他都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男性”。

李银河(右)与她的跨性别者伴侣“大侠”。

这也令许多人难以接受:即便一个女性身体里住着的是个男人,可两个女性的爱恋,怎么可能是异性恋?很多人为此称李银河逻辑错乱、欺骗大众、不光明正大的“出柜”,不尊重同性恋者。

“我们的社会有很多的规范,男人该怎么样,女人该怎么样,异性恋、同性恋该怎么样。现实中,很多人并不按照规范来生活……每个人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需要做太多的界定。”媒体人吕频认为,“一个同性恋者也许不被接受,但以一夫一妻或者近似一夫一妻的方式维持了长达17年的感情生活,这表示效忠了古老的爱情规则,会被接受……异性恋体制需要进一步被挑战。”

中国民间组织“同性恋亲友会”的一位负责人认为,李银河事件撑大了跨性别的话语空间。相对同性恋,跨性别其实更加隐蔽,它更难得到家人的接纳。在中国,跨性别群体受到的压迫主要来自家庭,同性恋家长在得知孩子的性倾向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我的三观毁了”,天已经塌了,然而同性恋只是冲破了性别的第一个维度,而跨性别还要冲破两个甚至三个维度,跨性别颠覆了社会对性别原有的定义,没有性别知识的人难以理解。

这家机构在年做了一个同性恋小调查,结果显示70%的人读初中时就已经知道自己是同性恋,从了解自己的性倾向到敢于跟家人分享,中间大概有7-8年时间。出柜的同志恐怕连5%都不到,84%的LGBT最担心的是如何跟父母说。在同性恋青少年成长过程当中,在某些最重要的部分,家长是缺位的,很容易造成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一旦发现孩子是LGBT,他们通常不敢相信,不愿意面对现实。父母甚至强迫孩子改变,但其实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能是人们的态度。

李银河(右)与她的跨性别者伴侣“大侠”。

怎样看待跨性别者?

观点A:应该以跨性别者的自然性别确定,“TA本来是什么,就是什么”。

观点B:应该尊重跨性别者本人的意愿,“TA认为自己是什么,就是什么”。

资料来源:《南方都市报》1月4日《李银河“出柜”争议中的误解与困惑》

玉林狗肉节:是美食,还是罪恶?

每到6月,“玉林狗肉节”都会成为大陆的网络热词。年,对狗肉节的抵制甚至传到了海外,国际人道协会加入了抵制之列;Twitter上也有一项“StopYulin”的话题讨论。

玉林位于中国广西,每年夏至,这里的民众都会自发举办一次“荔枝狗肉节”。但从年开始,一些动物保护组织和爱狗人士开始反对这个节日,理由是“狗是人类的朋友”,这些反对意见很快形成舆论声浪,有明星呼吁抵制,有行为艺术家进行“向动物谢罪”的表演,更不乏大批爱狗人士前往玉林,以各种方式阻止店家宰杀狗。

种种压力下,玉林当地不少狗肉餐馆都纷纷掩盖或修改菜名,以避免与“狗”有关系,但更多的玉林人选择了反击,各种与爱狗人士的辩论也在街头展开,他们习惯以“反对吃狗肉,怎么不反对吃牛肉”、“你怎么不关心加拿大杀海豹”来展开质问,爱狗人士则往往回应以“狗是人类的朋友”、“我是中国人只管中国事”。不过,正反双方从来没有达成过任何一致,因为“要两派相互尊重,都不大可能”。

一些爱狗人士的极端行为也使这个群体饱受诟病。有人自费花十余万元从狗贩手中买狗;有人将食客拍照并发到网上;有人电话骚扰狗肉餐馆老板,甚至发出生命安全的威胁。年4月15日,一批动物保护者涌上京哈高速,强行拦下一辆证件齐全、载有只待宰狗的卡车;年的玉林狗肉节上,有爱狗人士与食客产生冲突,致使一名食客嘴角流血……央视《新闻1+1》栏目甚至专门做了一期节目,将玉林商贩们所受的骚扰呈现了出来,希望不吃狗肉的人“守住法律的边界”。

“我们行动缺乏专业,行为缺乏规范。”一位爱狗人士反思,这些行为已严重影响这个群体自身的形象,“没有一个好的形象,怎么干成事呢?”

年玉林狗肉节前,一位动物保护志愿者杨晓云在当地狗贩手中高价买下近20条狗,对伤病的狗进行现场救治,并在狗笼前播放大悲咒。

吃狗肉的民俗该不该被尊重?

观点A:陋习!必须禁止!

观点B:自己不吃可以,但不能干涉别人吃。

资料来源:央广网6月19日《玉林“狗肉节”:美食Or罪恶?》、《南方周末》年6月26日《玉林“狗肉节”:错位的对峙》、腾讯新闻6月21日羽戈《拿狗权为狗辩护抵制吃狗肉才是最大的错位》

贾玲版花木兰:别人恶搞得,英雄恶搞不得?

在小品《木兰从军》播出之前,谁也不知道“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到底是个什么组织;在那之后,它出名了,凭借声讨这个小品的演出者贾玲。

6月27日,上海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节目播出了这个小品,饰演木兰的喜剧演员贾玲把中国传说中的女英雄恶搞了一把,她身穿古装、嘴啃烧鸡走上舞台,在节目中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一见猛男就流鼻血。

这样的傻大妞形象引发了“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的不满,该组织刊发公开信,要求贾玲道歉,称该作品“破坏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统性,又严重伤害了国人尤其是木兰家乡人民的感情。其所产生的负能量,则误导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

此后事件逐步发酵:有专家抨击小品触及底线,网民则认为专家小题大做,贾玲在压力之下道歉,节目被停播,对此不满的网民又发起“贾玲保卫战”,所谓的“花木兰研究员”再次发声,认为应立法制止恶搞……

民间舆论的交锋主要集中在,那些民众熟知的文学历史形象,是否允许恶搞?83版《西游记》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就对种种恶搞义愤填膺:“改编可以,但不能肆意扭曲。……名著改编是有底线的,这些角色的基本人物性格不能变。要防止一些打着‘时尚’、‘颠覆’的旗号来恶搞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做法,这样做是有伤中国人感情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这个小品仅仅是格调不高的作品,“说不上是恶意恶搞,对传统文化不尊重,并不需要反应太激烈。”他进一步认为,对于娱乐节目恶搞解构,需要谨慎处理。对于国家象征,社会象征,大家有共识的形象需要审慎的对待,不能拿来随便开玩笑。另一些趣味性的,活泼轻松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有恶搞嫌疑,“这个度需要审慎划定。微博上有些恶意对社会进行撕裂,对社会的基本认同进行攻击的情况和贾玲的情况是两方面的问题,对此应该有所区分,但现在很多时候大家都把这个混为一谈了,这是应该予以厘清的。”

80后,女性相声演员,这两个特质使贾玲在中国拥有颇高的知名度。

娱乐的底线在哪里?

观点A: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学历史形象,不能颠覆。

观点B:一些趣味性的,活泼轻松的东西不一定就有恶搞嫌疑,不要混为一谈。

资料来源:网易娱乐7月22日《10分钟深度看穿“贾玲恶搞花木兰”事件》

优衣库不雅视频霸屏:当事人和转发者,错在谁?

撰稿

本刊特约记者白洋、高晓梅

优衣库不雅视频在网上流传后,有网民“慕名”前来事发地点拍照留念。

今年7月,位于北京三里屯的优衣库服装店突然火了,许多“慕名前来”的“游客”都纷纷在这里拍照,这源于一对青年男女在这里的试衣间自拍了一段不雅视频,并在网络大肆流传。在不少网民对这段视频津津乐道的同时,一些疑问随之而来:在这一事件中,最该受谴责的是谁?是视频的男女主角,还是观看和转发视频的“狼友”们?

“两个已满14周岁的男女基于自愿,在一个私密空间发生性关系并不违法。”在华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情树看来,男女主角没有太大过错,“使用中的试衣间,就是一个私密空间。”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褚宸舸进行了更详细的说明,“试衣间虽然对公众开放,且供不特定的多数人使用,但当有人使用试衣间时,其他人并不可以随便进入。因此,被人使用的试衣间在法律上是与公共场所相对的‘私人空间’。否则,每一位进入试衣间换衣服的人都可被认定为在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中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在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情节恶劣的,将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专家还认为,只要当事人在试衣间性交过程中没有故意发出声响或者用其他方式让周围的人发现里面的事,就没有损害或者冒犯他人,所以一般也不认为是不道德的。

几位教授的看法也被警方处理结果所证实。7月19日,北京警方发布公告,将视频上传网络的孙某被刑事拘留,而自拍视频的男女主人公并未受到任何处罚。褚宸舸的解释是,根据中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只有以故意传播或以牟利为目的的拍摄才是违法的,“从目前的资料看,优衣库视频中的男女主人公并没有传播视频的主观意愿,所以也没有违反相关法律。此外,男女双方拍摄视频时主要是给自己欣赏,没有损害或者冒犯他人的故意,所以也不具有道德上的可责性。”“拍摄视频的人是否有传播的目的,是否希望更多人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判断行为是否不道德的关键。”

但两位法律学者指出,网民转发视频的行为已严重触犯了法律,这已符合中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同时,“转发给他人看,也是不道德的。”吴情树说,因为他人不一定会喜欢和接受这种视频,有些人还会感觉很厌恶,“尤其这样的转发可能让未成年人接触到这些视频。”

褚宸舸也认为,在当下中国的主流性观念中,转发视频是对很多中国人道德情感的深度“冒犯”,理应受到人们的谴责。“法律是道德的最低界限。虽然违法并不一定违反道德,但是在本案中,网友的行为不仅违法了法律,还违反了道德。”

不雅视频在网上流传,谁该承担法律责任?

观点A:当事人,自己洁身自好,就没这回事了。

观点B:视频传播者,这是违法行为。

Uber监管困局:共享经济与旧经济模式的冲突

撰稿

本刊特约记者高晓梅

打车软件Uber为出行者带来了极大便利。

年6月,大陆打车软件“神州专车”在网上放出一组海报,吴秀波、海清等多位演员出镜,海报主题均为“beatU”,暗指另一软件“Uber”。这款近年来被视为“共享经济”代表的打车软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Uber的好处不言而喻,它可以将私家车司机和乘客的信息进行有效匹配,缩短了乘客打车、等车的时间,乘客也享受到“家门口专车接”的服务,价格也比传统出租车低,堪称给传统出租车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然而这也引发了争议:Uber会不会取代出租车行业?政府该不该像对待出租车行业那样,也对Uber进行监管?

中信金融家论坛首席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Uber跨界融合了闲置资源,在其共享经济理念与旧经济模式产生冲突时,“旧经济模式需自己思索变革,而不是对Uber等新生企业进行打压。”长江商学院教授张维宁也表示,Uber这种通过先进技术克服原来信息不对称的方式所造成的市场壁垒的趋势是不可逆的,在此情况下,应考虑如何解决传统经济模式下的利益问题。

Uber中国区企业传播总监王以超则认为,Uber的共享经济理念与旧经济模式本质上没多大冲突。”据他介绍,Uber80%的专车司机是兼职,而专车出行区域多是传统出租车不能覆盖的区域,“出租车的市场是供不应求,Uber并没有完全替代出租车,相反还增加了市场供应量,是对公共交通的补充,促进了整个出租车行业的改革。”

在王以超看来,共享经济与旧经济模式的冲突不是最大的争论点,人们把专车视为“黑车转正”,“专车与传统出租车安全问题才是最大的争论点”。Uber专车带来的新监管问题,是个人信息隐私方面的问题。除了网络这一基础条件外,信任是实现共享经济的另一个基本条件,信任的建立除了建立在邻居这个层面以外更需要完善的共享规则和个人诚信体系,而信任问题是整个共享经济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对于这一点,王以超的回应是,在Uber等移动出行专车出现前,传统出租车也面临着监管问题,Uber专车面临的监管问题是传统出租车的监管问题的延续,对于个人隐私问题的解决,他们正在中国采取匿名电话机制试点机制。目前,Uber专车覆盖全世界60多个国家,50%的国家已实行匿名电话机制保护乘客与司机的个人信息,“再过不久,中国部门城市也会慢慢实施这一机制。”

怎样看待共享经济?

观点A:颠覆了旧有经济模式,是一场技术革新。

观点B:缺乏监管必然会带来种种社会问题,需要约束。

锤子手机:谁为“情怀”买账?

年8月,罗永浩召开了锤子手机的第二场发布会,推出了最低售价元(人民币,下同)的坚果手机。有媒体评论说,这次老罗总算是理想回归现实了——元的价格挤掉了“情怀”的泡沫,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并不是高不可攀了,如果没有意外,这款坚果手机的销量应该会超过锤子手机。不过,没有情怀的锤子手机还是老罗做的吗?

罗永浩这个名字,似乎总是和“情怀”两个字联系在一起。

也许是“贩卖情怀”。

罗永浩在锤子手机的产品发布会上。

在本世纪初,他的身份是北京新东方英语学校的老师,凭借幽默诙谐且具有高度理想主义的气质闻名,年,他创办了“锤子科技”公司,并在年推出第一款锤子手机。

只要谈及自己的产品,罗永浩几乎必然会冒出“情怀”这个词。他相信,优秀的品牌都不是简单地贩卖东西:苹果贩卖的是改变世界的创新精神和“非同凡想”,星巴克贩卖的是调性和“第三空间”,自己的锤子科技“作为一个能输出价值观的企业,产品做得异常优秀出色的情况下,营销上贩卖情怀和理想主义是再自然不过的”。

尽管如此,当年7月锤子手机第一次发售时,依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消费者预订后迟迟不见发货,好不容易拿到后发现,号称“全球最严品控”的手机存在各种各样的品质问题,尽管他曾将质疑者驳得哑口无言,但关于产品的各种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类似的“被打脸”,对罗永浩来说并不少见。他曾批评苹果公司已沦为“乡镇企业”,然而他的产品依旧在多处模仿了苹果;他曾宣称手机绝不降价,可仅仅5个月之后,价格就一下降了1,元;宣传语也一改再改:从“东半球最好用的智能手机”到“全球第二好用的智能手机”,又变成“我们眼中全球第二好用的智能手机”……

董事长周鸿祎对这种情怀表示“困惑”和“三观颠倒”,“过去都是先谈产品,在产品体验基础之上才能谈情怀,如今很多人却是先做情感认同,给用户什么产品反而不重要。比如锤子手机,第一次做产品有很多缺点,当把用户期望吊到很高以后,这些缺点靠情怀能克服吗?”

罗永浩也堪称引领了“情怀营销”的风气之先,如今,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始以“情怀”、“梦想”等词汇装点自己。有分析文章指出,卖情怀完全没有错,但必须要恰如其分地卖:企业出售情怀的营销策略,上乘的方式是完全虚无缥缈的无招胜有招,苹果公司以一系列广告打造出了自己自由不羁的形象,可口可乐凭借各种方式为自己营造出时尚阳光健康运动等形象,它们纯粹是唤起消费者情绪,完全和硬事实无关,没有可能被验证或被反驳。然而罗永浩等人的“情怀营销”,却是用公司创始人的个人私德来为公司产品的情怀代言,他自己又一面卖情怀,一面冲在经营一线。这就必然发生严重的角色冲突。

有网民评论:“情怀”是个好词,更是个好的精神,但它绝不该作为口号和誓言,因为大众最终是从你的产品而看到你的心,就如古代的工匠都是依靠产品来口碑相传的。

要不要为“情怀”买账?

观点A:现在的社会太缺少理想了,即便产品有种种不足,也应当支持。

观点B:情怀是体现在产品形象上的,不是嘴上说说的。

资料来源:虎嗅网8月3日《罗永浩:对!我做锤子手机,就是贩卖一种情怀》、《财经》12月10日《罗永浩:死去活来》、梅花网年10月30日《罗永浩的“情怀营销”为何失败?》

屠呦呦获诺奖:再掀中西医之争

撰稿

本刊特约记者高晓梅

12月10日,屠呦呦(左)从瑞典国王手中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CFP

12月10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身着亮紫色长套裙,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手中领取了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成绩源于她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也使中医的支持者们格外振奋。

若论目前中国互联网上争论最激烈的议题,中医与西医之争必然会牢牢占据一个席位,号称“朋友翻脸、割席断交第一话题”。

这场争论在中国已有百年历史。民国时期,就有人主张在学校及国家医疗等领域驱除中医,让其逐渐流入民间自生自灭。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它继续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之一。

中医的反对者们理由很明确:中医理论不是科学,作为其基础的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属于古老的自然哲学,并没有可靠的医疗作用;每个中医流派,甚至每个中医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诊断疾病和下药,千人千方;科学高速发展到分子生物学的今天,中医还在守着至今找不到的穴位、根本不存在的经络……

中医的支持者也有自己的解释。

“中医属于传统医学,有几千年历史,现代医学基于传统医学,发展历史只有几百年,不能由此妄断中医有无现代科学依据。”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贵君这样认为。

在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刘清泉看来,中医产生的体系根植于中国自身的文化背景,如今,大部分人从现代医学科学体系中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越来越淡漠,回看中医与现代科学的医学体系似乎并不相符;在现代医学体系下成长的一代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对中医的认识也在发生改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原秘书长陈士奎则认为,现代医学将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相结合,让人们看到现代医学研究人体的理论更加透彻,而中医药学理论讲究用宏观思想和方法认识人类的健康以及人类身体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属于宏观医学,“但中医对微观理论研究不足,中西医的这一区别引发了人们对中医的误解,两者在其他方面并没有本质性差别。”

他还认为,现在中西医矛盾主要体现在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矛盾上,“中西结合主张以中西医结合的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中医界则要求按照中医界的要求,用传统的方法发展中医,两者在思路、方法上有所不同,争论不断。”

即便如此,在刘清泉看来,中医的科学属性、临床疗效是毋庸置疑的,中医内涵和临床疗效都很完备,“充分说明中医是一门完整的学术体系,具备应用科学的医学体系,也具有非常深厚的社会学和哲学体系,但人们看待中医的角度不同,获得的结论往往截然相反,使当代人对中医有所偏解。”

如今,屠呦呦因提取青蒿素获得诺奖,能否反映中医药的成就?对这个问题,中医的挺反双方同样观点相悖。

科普作家方舟子是著名的“中医黑”,10月6日,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他几乎在第一时间连发数条推文,认为中医药对发现青蒿素的“启发”作用,只类似于传说中苹果落地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做梦对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并无直接关联,“如果因此说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是不是也要说苹果对人类物理学事业、做梦对人类化学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但在陈士奎看来,没有中医药学就没有屠呦呦今天的研究成果,原因是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现代乙醚提取法,晋代医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已有类似记载:“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青蒿素获奖是中西医结合的成功案例。”刘清泉认为,中西医结合使得经典的、传统医学走向学术创新道路,“这既不属于现代医学,也不属于传统医学,未来可能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学科,但中医和现代医学技术不能融合,就会使很多人对中医不了解,因此,中医需吸收现代医学科学技术,走向更高的层面。”

信不信中医?

观点A:两千年来中国人都用中医治病,怎么就没用了?

观点B:中医有很多内容都没有科学道理,早过时了。

转基因,到底安全吗?

崔永元成了“一种恶”,当他在自己的微博上“挂”了一批农大学生之后。

11月24日,他在微博上发表的关于转基因的信息引起一些中国农业大学学生的不满,崔永元则将这些评论连带评论者的信息截图公开出来,并配以对农大的种种评价,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一篇题为《为什么崔永元是一种恶》的网文就指斥他,“愚昧无知是一种恶,崔永元就是恶势力的代表。”

这只是崔永元最近一次卷入的骂战而已。多年来,这位前央视主持人一直以“反转斗士”的形象出现在公众场合,与方舟子等人士“斗争”多年,焦点一直是转基因。

前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因反对转基因过于激烈,招来诸多争议。

被转基因技术改造过的食品,到底安全吗?这就是多年来中国网民们争吵的焦点之一,以至于挺转还是反转,直接成为不少网民划分“敌我”的标准。

转基因技术表面上的好处自不必说。它减少了农药的使用,使农作物产量提高,最典型的就是转基因大豆,这种大豆由于生产成本低,价格上占据优势,很快占领了国际市场。

但转基因技术的反对者通常持有这样的逻辑:转基因食品是一种全新的食品,甚至是科学家违反作物自然生长规律,“对抗上帝的产物”;既然它能够杀死昆虫,那会不会对人体有害?没有经过长期的检验,怎么知道它会不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如果安全尚无定论,为什么要让我吃?即便短期内没有危害,十年后呢?几十年后呢?

中国关于转基因最著名的一场论战,则发生在崔永元和科普作家方舟子之间。两人的恩怨可以上溯至年9月,当时方舟子发起了一次转基因玉米的试吃活动,并称“应当创造条件让国人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崔永元针对这番言论称:“你可以选择吃,我可以选择不吃。你可以说你懂‘科学’,我有理由有权利质疑你懂的‘科学’到底科学不科学。”一向争强好胜的科普作家不肯罢休,“战事”就此打响。

崔永元为此专门辞掉了央视主持人的工作,还自费前往美国调查转基因,专门拍了一部纪录片表现这项技术的“危害”。双方各自的拥趸们也迅速“选边站”,这场骂战持续了四个多月,到了后期几近脱轨,辩论的主题从转基因蔓延到对各自经济问题的质疑,更不乏向对方家属的亲切问候。

年6月25日,崔永元方舟子骂战一案在海淀法院正式宣判,法院判决双方相互道歉,删除侵权微博,相互赔偿。

中国民间著名的极左翼团体“乌有之乡”更给转基因披上一层惊悚的色彩,一贯秉持“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观点的他们称,中国大规模种植转基因作物是来自“美帝”的阴谋,这是为了“灭绝中华民族”而专门研制的一种生物武器,转基因的支持者们也因此被他们视为“汉奸”和“卖国贼”。年以来,这家网站刊登了超过篇和转基因相关的文章,用各种耸人听闻的语言描述转基因技术。

不少有生物背景的科学研究者倒是力挺转基因,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接受采访时说:“转基因技术是目前的尖端技术,我认为转基因及转基因所属的分子技术将是未来发展方向。转基因技术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一听转基因就觉得很可怕。”他还表示将身体力行支持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自己也愿意试吃转基因作物。

转基因之争的关键之处在于,双方的种种说法都既不能被证实,也无法被证伪。确认转基因是否安全的实验最终必须要在人体上进行,这在伦理和技术上都非常困难,甚至基本不可能——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必须要让实验参与者长期(比如,十年以上)只食用转基因食品。于是现阶段,两派人士只能这么继续争吵下去。

转基因食品能不能吃?

观点A:从原理上说,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没有任何危害,当然安全。

观点B:转基因有无副作用,需要时间来证实,不能贸然推广。

资料来源:财新网年8月19日《转基因之争:科学还是信仰?》、财新网年9月11日《医学诺奖得主:警惕转基因对物种的影响》、《新民周刊》年1月29日《“转基因互掐”到底吵吵点啥》、FT中文网年10月22日《媒体札记:“反转”误国?》、《南都周刊》年11月12日《转基因角斗场》(本专题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

本专题完整版请查阅悉尼《城市周刊》期

犀利君知道自己的作品很精彩,想转载不是不可以,但转载必须注明出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