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李氏针灸”加
椎间盘变性及椎节位移阶段-
椎间盘退变 → 髓核突出或脱出
→ 刺激局部窦椎神经(出现颈部症状)→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和/或脊髓 → 后纵韧带和骨膜撕裂 → 韧带椎间盘间隙 → 局部创伤性反应及血肿形成。-
2、后期----骨刺形成(骨质增生)阶段-
(1)骨刺的形成是椎间盘退变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表明颈椎的退变已经达到难以逆转的阶段。此期病理变化特点如下:韧带—椎间盘间隙血肿(骨膜下血肿)→ 机化、钙化、骨化 → 形成骨赘(骨刺)两侧钩突、椎体后上缘→引起一系列继发改变-
(2)此期治疗原则是:-
①无症状者应注意预防各种可增加退变及诱发疾病的因素。-
②有症状者则必须设法积极治疗、以使其停止进展及消除对邻近组织的压迫与刺激。-
(3)外科手术仅仅可以切除骨刺以促使局部建立新的平衡关系,但不能彻底改变患节退变所造成的病理结果。
三、 颈椎病的分型和治疗方法-
(一)颈型颈椎病-
1、诊断标准:-
1)临床特点:主诉颈、肩及枕部疼痛等感觉异常,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及颈部呈僵直状。-
2)影像学改变:X线侧位片上颈椎曲度变直或轻度梯形变,MR成像显示椎间盘变性或后突征。-
3)除外其它疾患:主要是除外颈部扭伤、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及其它非颈源性的颈、肩部疼痛。-
2、治疗原则:-
1)避免与消除各种诱发因素:应注意睡眠及工作体位,避免长期曲颈、头颈部外伤、劳损及寒冷刺激。-
2)以非手术疗法为主,理疗、按摩、颈围外用、轻重量(1-1.5kg )的牵引疗法等均可使症状缓解。急性期以棘间及棘突旁神经阻滞疗法更为有效。
-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1、概述:本型发病仅次于前者,临床上亦较为多见,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
2、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以下5点:-
1)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 ),且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压颈试验与上肢牵拉试验多为阳性。-
3)X线平片可显示颈椎曲度改变、椎节不隐及骨刺形成等异常所见,MR成像技术
清晰地显示局部的病理解剖状态,包括髓核突出与脱出,脊神经根受累的部位与程度。-
4)临床表现与影像学上的异常所见在节段上一致。-
5)应除外颈椎骨骼实质性病变(结核、肿瘤等)、胸腔出口综合征、腕管症候群、尺神经 ,桡神经和正中神经损伤、肩关节周围炎、网球肘及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三)脊髓型颈椎病-
1、概述:虽较前两者明显少见,但因其症状严重,且多以“隐性侵袭”之形式发展,易误诊为其他疾患而延误治疗时机,因此其在诸型中处于重要地位。由于其主要压迫或刺激脊髓而出现脊髓神经感觉、运动、反射与排便功能障碍,故称之谓脊髓型颈椎病。-
2、诊断标准
-
本型的诊断主要依据:-
(1)临床上具有脊髓受压表现,锥体束征是主要特点。锥体束在髓内的排列顺序,自内向外依次为颈、上肢、胸、腰、下肢和骶部神经纤维,视该束神经纤维受累之部位不同又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中央型(又称上肢型):是由于锥体束深部先被累及,因该神经纤维束靠近中央管,故称为中央型;症状先从上肢开始,之后波及下肢。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由于沟动脉受压或遭受刺激所致;如一侧受压,表现为一侧症状;双侧受压,则出现双侧症状。-
②周围型(又称下肢型):指压力先作用锥体束表面而下肢先出现症状,当压力持续增加波及深部纤维时,则症状延及上肢,但程度仍以下肢为重。其发生机制主要是椎管前方骨赘或脱出之髓核对硬膜囊前壁直接压迫的结果。-
③前中央血管型(又称四肢型):即上、下肢同时发病者。此主要由于脊髓前中央动脉受累所引起,通过该血管的支配区造成脊髓前部缺血而产生症状。该型特点是患病快,经治疗痊愈亦快;非手术疗法有效。以上三种类型又可根据症状之轻重不同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指症状出现早期,虽有症状,但尚可坚持工作;中度指已失去工作能力,但个人生活仍可自理者;如已卧床休息,不能下地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者,则属重度。一般重度者如能及早除去致压物,仍有恢复的希望。但如继续发展至脊髓出现变性甚至空洞形成时,则脊髓功能难以获得逆转。-
(2)肢体麻木 此主要由于脊髓丘脑束爱累所致。该束纤维排列顺序与前者相似,自内向外为颈、上肢、胸、腰、下肢和骶部神经纤维。因此其出现症状的部位及分型与前者相一致。在脊髓丘脑束内的痛、温觉纤维与触觉纤维分布不同,因而受压迫的程度亦有所差异,即痛、温觉障碍明显,而触觉可能完全正常。此种分离性感觉障碍,易与脊髓空洞症相混淆,临床上应注意鉴别。-
(3)反射障碍 主要表现为:-
① 生理反射异常:视病变波及脊髓的节段不同,各生理反射出现相应的改变,包括上肢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桡骨膜反射,下肢的膝反射和跟腱反射,多为亢进或活跃。此外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和肛门反射可减弱或消失。-
②出现病理反射:以Hoffmann征及掌颏反射出现的阳性率为最高;病程后期,踝阵挛、髌阵挛及Babinski征等均可出现。-
(4)排便排尿功能障碍
多在后期出现,起初以尿急、排空不良、尿频及便秘为多见,渐出现尿潴流或大小便失禁。-
(5)影像学检查
可显示椎管矢状径狭窄、椎节不稳(梯形变)、骨质增生(骨刺形成)、硬膜囊受压征及脊髓信号异常等各种影像学所见。-
(6)应除外其他疾患
包括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空洞症、脊髓痨、颅底凹陷症、多发性神经炎、脊髓肿瘤、继发性粘连性脊蛛网膜炎、共济失调症及多发性硬化症等。注意两种以上疾患共存之病例,临床上常可发现。-
(7)其他
可酌情选择脑脊液穿刺、肌电图及诱发电位等检查来协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
1、概述 -
其发病率与前者相似,因其中大多由于椎节不稳所致,易为非手术疗法治愈或好转,故住院及施术者较少。本型易与多种疾患相混淆,在椎动脉影像学检查前常难以确诊。其诊断问题常成为各有关科室之间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
2、发病机制-
本病是由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
3、诊断标准-
主要依据以下诸要点:-
(1)有椎—基底动脉缺血征(以眩晕为主)和(或)曾有猝倒病史者;-
(2)旋颈诱发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椎体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4)一般均有较明显之交感神经症状;-
(5)除外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晕;-
(6)除外椎动脉第1段(进入第6颈椎横 突孔以前之椎动脉)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7)除外神经官能症与颅内肿瘤等;-
(8)本病确诊,尤其是手术前定位,应根据MR、DSA或椎动脉造影;经颅多普勒、椎动脉血流图及脑血流图可有参考价值。-
(五)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因本病较少见,故从略。-
四:治疗方法-
目前,治疗颈椎病的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
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非手术疗法是最佳的选择。通过非手术疗法,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非手术疗法方法种类很多,从古到今积累了很多经验,尤其是针灸艾灸推拿药酒治疗法更是花费小、痛苦小、见效快!
如何确诊颈椎病
注意患者的年龄,询问有无外伤史,观察主诉症状等,都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局部检查时,先观察头部外形,个别颈椎病患者可因颈背部肌肉痉挛紧张而轻度僵直,个别患者头部轻度侧弯,可使对侧椎间孔扩大,从而缓解神经根的压迫。触摸头椎时,以第七颈椎棘突定位,向上触摸以确定棘突的位置,检查棘突有为压痛、棘突两侧有无缘索状硬结或压痛等。
头部活动功能检查:嘱患者做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旋转动作。观察活动是否灵活,功能有无阻碍。"落枕"型及"痹证型"常有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急性期功能障碍较重,慢性期的颈椎患者,在活动头部时,偶可闻及清晰的弹响声。
结合x-ray表现可明确诊断。
颈椎病会使全身多病
颈椎病引起脑广泛性供血不足,使全身多病。相关的疾病多达40余种,如果分开治疗何其了!治病的关键在于康复颈椎病,改善脑供血,高血压血管反应便会自行消失,由此达到多病同治,健脑强身的目的。众多病人身患多病不知为什么?吃不香,睡不好,今天看这病,明天看那病,药物一大堆不知吃那种,四处求医长治不愈。悲观失望,听天由命。苦不堪言!
多病之因在哪里?需不需要分开治疗?人是个整体,病症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一个问题引起许多问题,解决主要问题,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如颈椎病及其引起的脑供血不足,就损害大脑,影响智力,还导致全身多病,未老先衰。与此相关的疾病多达40余种,如果分开治疗何其了!颈椎病及其引起的脑供血不足,可以说是"百病之源"!一、颈椎病的病症:颈椎错位、颈椎骨质增生、软组织损伤、颈椎间盘突出症、"落枕"、"低头症"、颈肩背手的痛疼和麻木无力等;二、脑供血不足损害大脑: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脑供血不足:头痛头昏、眩晕、晕车、晕船、体位性低血压、眼前异物感、耳鸣、扭头或蹲位起立头晕眼花、脑血流图检查显示脑血管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二)、脑机能失调(兴奋):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易怒、心态变异等;(三)、脑损害: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柏金森氏征、老年痴呆症、脑萎缩、脑神经损害、脑组织充血出血水肿、脑溢血中风、脑血栓形成、脑软化、脑梗塞等。三、"高血压血管反应"所致人体各系统病症就更多,估计不会少于50余种。八段锦站式八段锦分南派与北派。南派运动量小,北派运动量大。常见的是南派。
站式八段锦口诀1
双手托天理三焦,
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须单举,
五劳七伤向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
两手攀足固肾腰
攒拳怒目增力气,
背后七颠百病消。
站式八段锦口诀2
双手托天理三焦,
左右弯弓似射雕。
顶天立地臂单举,
摇头摆尾去心火,
双手攀足固肾腰,
左顾右盼任耳瞧。
攒拳怒目增气力,
背后七颠百病消。
站式八段锦练法
1.双手托天理三焦:自然站立,两足平开,与肩同宽,含胸收腹,腰脊放松。正头平视,口齿轻闭,宁神调息,气沉丹田。双手自体侧缓缓举至头顶,转掌心向上,用力向上托举,足跟亦随双手的托举而起落。托举六次后,双手转掌心朝下,沿体前缓缓按至小腹,还原。
2.左右开弓似射雕:自然站立,左脚向左侧横开一步,身体下蹲成骑马步,双手虚握于两髋之外侧,随后自胸前向上划弧提于与乳平高处。右手向右拉至与右乳平高,与乳距约两拳许,意如拉紧弓弦,开弓如满月;左手捏箭诀,向左侧伸出,顺势转头向左,视线通过左手食指凝视远方,意如弓箭在手,等机而射。稍作停顿后,随即将身体上起,顺势将两手向下划弧收回胸前,并同时收回左腿,还原成自然站立。此为左式,右式反之。左右调换练习六次。
3.调理脾胃须单举:自然站立,左手缓缓自体侧上举至头,翻转掌心向上,并向左外方用力举托,同时右手下按附应。举按数次后,左手沿体前缓缓下落,还原至体侧。右手举按动作同左手,惟方向相反。
4.五劳七伤往后瞧:自然站立,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宁神调息,气沉丹田。头部微微向左转动,两眼目视左后方,稍停顿后,缓缓转正,再缓缓转向右侧,目视右后方稍停顿,转正。如此六次。
5.摇头摆尾去心火:两足横开,双膝下蹲,成"骑马步"。上体正下,稍向前探,两目平视,双手反按在膝盖上,双肘外撑。以腰为轴,头脊要正,将躯干划弧摇转至左前方,左臂弯曲,右臂绷直,肘臂外撑,臀部向右下方撑劲,目视右足尖;稍停顿后,随即向相反方向,划弧摇至右前方。反复六次。
6.两手攀足固肾腰:松静站立,两足平开,与肩同宽。两臂平举自体侧缓缓抬起至头顶上方转掌心朝上,向上作托举劲。稍停顿,两腿绷直,以腰为轴,身体前俯,双手顺势攀足,稍作停顿,将身体缓缓直起,双手右势起于头顶之上,两臂伸直,掌心向前,再自身体两侧缓缓下落于体侧。
7.攒拳怒目增力气:两足横开,两膝下蹲,呈"骑马步"。双手握拳,拳眼向下。顺势头稍向左转,两眼通过左拳凝视远方,右拳同时后拉。与左拳出击形成一种"争力"。随后,收回左拳,击出右拳,要领同前。反复六次。
8.背后七颠百病消:两足并拢,两腿直立、身体放松,两手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掌指向前。随后双手平掌下按,顺势将两脚跟向上提起,稍作停顿,将两脚跟下落着地。反复练习六次。
作用前四段作用治病
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作用: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掌心向上托,小指和无名指有麻的感觉。
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作用:向前推出的食指向上,拇指斜向上,做法正确会有麻胀的感觉
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作用:调理脾胃
四式,五劳七伤向后瞧,作用:任督通,病不生,头旋转,手下按,打通任督二脉
后四段作用强身
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作用:健肾(去心火即强身)
六式,两手盘足固肾腰,作用:健肾通过身体前后动两手至命门
七式,攥拳怒目增气力,作用:练内气
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作用:血脉通畅,气血充足
预备式口诀
两手托天理三焦口诀
十字交叉小腹前,翻掌向上意托天,
左右分掌拨云式,双手捧抱式还原,
式随气走要缓慢,一呼一吸一周旋,
呼气尽时停片刻,随气而成要自然。
左右开弓似射雕口诀
马步下蹲要稳健,双手交叉左胸前,
左推右拉似射箭,左手食指指朝天,
势随腰转换右式,双手交叉右胸前,
右推左拉眼观指,双手收回式还原。
调理脾胃单臂举口诀
双手重叠掌朝天,右上左下臂捧圆,
右掌旋臂托天去,左掌翻转至脾关,
双掌均沿胃经走,换臂托按一循环,
呼尽吸足勿用力,收式双掌回丹田。
折叠五劳七伤往后瞧口诀
双掌捧抱似托盘,翻掌封按臂内旋,
头应随手向左转,引气向下至涌泉,
呼气尽时平松静,双臂收回掌朝天,
继续运转成右式,收式提气回丹田。
折叠摇头摆尾去心火口诀
马步扑步可自选,双掌扶于膝上边,
头随呼气宜向左,双目却看右足尖,
吸气还原接右式,摇头斜看左足尖,
如此往返随气练,气不可浮意要专。
两手攀足固肾腰口诀
两足横开一步宽,两手平扶小腹前,
平分左右向后转,吸气藏腰撑腰间,
式随气走定深浅,呼气弯腰盘足圆,
手势引导勿用力,松腰收腹守涌泉。
攒拳怒目增气力口诀
马步下蹲眼睁圆,双拳束抱在胸前,
拳引内气随腰转,前打后拉两臂旋,
吸气收回呼气放,左右轮换眼看拳,
两拳收回胸前抱,收脚按掌式还原。
背后七颠百病消口诀
两腿并立撇足尖,足尖用力足跟悬,
呼气上顶手下按,落足呼气一周天,
如此反复共七遍,全身气走回丹田,
全身放松做颠抖,自然呼吸态怡然。
弘扬中医文化弘扬中医针灸文化服务好每一位有缘人
尊重知识!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木兰围场(李氏针灸)
本诊所治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