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膜膨出手术成功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脑动脉瘤一定要手术吗手术风险有多大如何选 [复制链接]

1#

一名63岁的男性患者,患者主诉近期频繁出现头痛、眼花等症状,在接受了脑部MRA检查后发现,患者眼动脉有一处微小动脉瘤。前壁动脉瘤虽小但易破,一旦破裂后果难料,对患者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心理负担。

为此,医生为患者实施了外科手术干预治疗,通过术前、术中、术后的造影成像显示,动脉瘤腔显影完全消失,病变血管得到完美重建。

脑动脉瘤不是肿瘤,危害却很大!

脑动脉瘤是指脑动脉血管壁上的异常膨出,由于膨出部位像个瘤子,所以我们称之为动脉瘤。

脑动脉瘤血管壁的结构薄弱、弹性差,有可能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疲劳等血压升高时,脑动脉瘤极易发生破裂,被称为“一颗埋藏在脑中的不定时炸弹”,在脑血管意外中,由脑动脉瘤引起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死亡率却居第一位。

脑动脉瘤的危险性在于其破裂出血之前,90%的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只有极少数病人,因动脉瘤影响到邻近神经或脑部结构而产生特殊的表现或者不适症状,或是在体检中偶然发现。这也就意味着,很多患者直接失去了早期的合理干预,一旦破裂,30%~40%的患者当场死亡,在存活的患者中,经过手术及康复治疗,部分仍会留下严重残疾,这严重生命健康。

为什么会得脑动脉瘤?

其实不外乎先天性因素和后天因素。脑动脉管壁的厚度为身体其他部位同管径动脉的2/3,周围缺乏组织支持,但承受的血流量大,尤其在动脉分叉部;管壁中层缺少弹力纤维,平滑肌较少,同时也有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原因。

后天因素则是可控的,最重要的是动脉硬化,导致动脉硬化的因素均是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肥胖等,这些是可以控制的,其它如感染和创伤则是极少的情况。

脑动脉瘤一定要手术吗?手术的风险有多大?

如果科学管理它就是小毛病,不破裂或者在破裂之前成功去除;如果没有科学管理,出现破裂情况,同时手术不及时或发生并发症就是大毛病。

由正常循环的血液流向动脉瘤体内时,在血流压力的作用下,瘤体上或瘤颈薄弱处发生破裂,血流冲出正常血管外,产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引起严重的病理反应。手术目的是将动脉瘤隔绝在正常脑循环之外,保护血管壁薄弱的动脉瘤暴露在正常的血流或异常的血流动力学之中,这样就减少了破裂的风险,同时避免了其生长的可能。

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并不一定需要手术。因为颅内动脉瘤存在自然破裂风险与手术风险,首先要做的事应该是权衡多方面因素,主要包括:身体状态(基础疾病)、预期寿命、脑动脉具体情况等权衡动脉瘤的自然破裂风险与手术风险的高低。

如果要采取手术,这个手术的风险有多大呢?我们先来看颅内动脉瘤的两种手术方式:开颅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

1、开颅手术

是通过显微开颅,在脑组织之间的自然间隙分离脑组织,从血管外暴露动脉瘤,从瘤颈处入手,动脉瘤夹夹闭瘤颈,阻止血流进入动脉瘤体内,从而去除了动脉瘤破裂与生长的风险,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这种瘤颈夹闭术比较经典,但开颅手术包括更多:瘤颈夹闭术、动脉瘤加固术、动脉瘤孤立术,血管搭桥术等。

2、介入手术

是通过血管内途径,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将弹簧圈或支架送到动脉瘤内或载瘤动脉,弹簧圈可以直接闭塞动脉瘤;支架可起辅助作用或血流导向作用,减少弹簧圈从瘤体中退出可能;密网支架可以减少流入瘤体的血流量,达到血流导向、血管重塑的作用;手术方式上可分为:单纯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密网支架植入术、载瘤动脉栓塞术等。

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互相补充,如何选择?主要依据:动脉瘤的部位、动脉瘤的形态、病人的年龄、病人的全身状况、发病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医生的经验,患者及家属的选择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制定。

温馨提醒大家:

“拜登”46岁时因“脑动脉瘤”破裂,经历了外科开颅及介入栓塞两次手术,77岁时赢下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赵本山曾于年因“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经过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及后期康复治疗,恢复顺利。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时体检,尤其是年过40岁、烟龄长,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疾病和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可在一般体检的基础上,加做头CTA(CT血管造影)或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自己对脑血管健康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及早发现未破裂动脉瘤。

免责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科普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代替个人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到院咨询医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