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上8点到早上6点,ICU、心脏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输血科等30多位医生,连夜奋战10个小时,帮患者取出两个巨型“夺命”血栓,将患者从“鬼门关”拉回。由于彻夜手术,累极、困极了的医生们趁着手术间隙,坐在手术室里椅子和地上小憩一会儿,然后继续工作,而这对手术室里医生来说几乎是常态。这场跨越昼夜的“生死营救”,要从两天前说起。8月28日深夜,一名中年男子被紧急送到安医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念见到他时,已是呼吸窘迫,一喘一喘地非常痛苦,吸氧也不能有效缓解。男子名叫何洋(化名),45岁,8月初在工地施工时不慎从高空坠落导致胸椎骨折、脊髓损伤并伴有截瘫。医院手术之后,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出现胸闷、呼吸急促等症状,于是再度转院。收治何洋后,重症医学科立即给他“上”了呼吸机,症状有效缓解。可第二天就出现急性肺栓塞,血管造影显示,左肺有一个长20厘米、宽2厘米的巨型血栓,右肺的血栓也有10厘米长、宽1厘米。”刘念说,何洋肺部的血栓是个“巨无霸”,几乎将血管完全堵死,已经引发心肺衰竭,随时都有猝死的可能。以往类似病例大多都“撑”不到手术。为了给何洋争取“生机”,安医大一附院决定使用神器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多学科协作救治。“简单说,就是给患者添个‘人工肺’、‘人工心’。‘人工心’将血液从人体内泵出,经过‘人工肺’过滤,引入氧气,去除二氧化碳,再输回体内。”刘念解释。当“人工心肺”运行时,患者衰竭的心、肺可以暂时“休息”并进行治疗,等逐渐恢复之后就能“交接上岗”了。”确定“人工心肺”治疗方案之后,安医大一附院立即启动“应急程序”,对何洋的“生死营救”拉开“大幕”。20时许,重症医学科团队实施穿刺,将一根0.7厘米的导管,从何洋大腿动脉送入心脏,开通静脉通道,连接“人工心肺”。午夜12点,何洋被送入手术室。凌晨1:30,断开“人工心肺”,心外科团队进行心脏“不停跳”取栓手术,3个多小时后,两个巨型“夺命”血栓成功取出。凌晨6点,何洋被送回ICU病房,呼吸、心跳正常,血压稳定。若是能顺利度过72小时“危险期”,他就真正康复了。从29日晚到30日早晨6点,30多名医护人员坚持守护10个小时。这中间,累极、困极了,他们就趁着手术间隙(一般是麻醉或转台)小憩一会儿,期间医护人员坐在冰冷的地上靠墙而睡,或是身体僵直地趴靠在椅背上睡觉,很多人都说“太辛苦”“很心疼”。可刘念却觉得没啥,这样的场景对医护人员来说几乎是常态,早就已经习惯了。“有个规律,那些急症患者、重症患者们,往往出现在深夜和周末,夜里进手术室忙通宵,对我们来说早就习以为常了。”刘念说,医学很“谨慎”,工作时必须“调动”全部精力,一忙起来就不觉得累了。而且,长期作息不规律,医护人员大多练就了一身“本领”,小憩一会就能迅速恢复体力,继续“奋战”。(吴鹏伟江默江雨文/图)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